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共二十大是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召开的首次党代会。会议在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世界格局下,提出"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论断,以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战略。会议结束时,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公开斯大林个人崇拜和破坏法制等严重问题,在世界范围掀起了轩然大波,被毛泽东称为揭开了"盖子",但也捅了"篓子"。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有必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体制性危机和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论断、"三和"战略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进行考察和剖析,力求对发生在上世纪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知和评价。  相似文献   
42.
谷曼 《长白学刊》2007,(5):133-136
195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有着极大的"软权力"。这种软权力,起自历史形成的"血缘"关系,依赖苏联国家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成功经验,靠着斯大林独特的领袖魅力。在"软权力"鼎盛期间,双方发展了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但随着"软权力"的弱化并消失,双方关系又滑向了剑拔弩张的"冰点"。软权力绝非导致双边关系变化的唯一因素。但是,在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中,引入软权力这一概念,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中苏关系戏剧性的变化,并在当下的外交事务中更加关注软权力。  相似文献   
43.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大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4.
胡居成 《党史博览》2006,(10):18-20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说,毛泽东"放出陈毅来攻击我" 陈毅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曾多次见面、会谈,但给赫鲁晓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59年10月2日那一次.当时,赫鲁晓夫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匆匆赶往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他穿着意大利裁缝为他访美赶制的做工极为考究的灰色西装,神采飞扬,似乎在那个世界最富有的国度里受到的盛大欢迎的喜悦还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45.
1958--1959年,中苏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磨擦与冲突:从众所周知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到炮轰金门、中印边境冲突、苏联片面中止《国防新技术协定》,再到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发生激烈争吵、赫鲁晓夫气急败坏地把毛泽东形容成“好斗的公鸡”……山雨欲来风满楼,两党关系已经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46.
在苏联提出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第一人,不是赫鲁晓夫而是马林科夫。这是在斯大林葬礼刚刚完毕的第一次苏共中央主席团(即政治局)会议上,由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马林科夫提出来的。接着,在1953年解决贝利亚问题的七月中央全会上,马林科夫开始着手清算斯大林个人崇拜。这是代表整个苏共中央的集体政治行为,并不是马林科夫的个人行为。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了这一行动,只是随着揭批贝利亚的深入,随着平反冤假错案范围的扩大和向纵深发展,发现了斯大林直接领导大规模恐怖活动的具体事实,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多数委员(包括马林科夫)的支持下,采取了向苏共二十大"揭开内幕"的方针。  相似文献   
47.
战后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过去僵硬的外交政策,对现代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审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现代国际局势发展的几个原则性理论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对外政策理论,标志着苏联的外交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8.
论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社会稳定。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集权体制下干部的特权、官僚化等问题严重,这些严重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赫鲁晓夫时期首次对斯大林高度集中体制进行改革,其中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赫鲁晓夫时期干部制度改革,是苏联干部体制上的一次大胆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冷战时期,美国为集中力量遏制苏联,力图在亚洲构筑一条由近海岛屿链组成的战略防线。由于印度支那战争法国的惨败,美国为防止在对苏联包围圈上出现漏洞,积极策划东南亚条约组织。由美国拼凑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不仅在亚洲制造新的紧张气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此,苏联迅速采取对策,在对外政策上改变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做法的同时,也对美国进行战略反攻。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