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8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268篇
中国共产党   801篇
中国政治   910篇
政治理论   469篇
综合类   45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本文探讨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葛兰西思想为学术渊源的"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该学派通过对传统安全研究本体论上的"国家主义"、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进行了包括"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人的解放"和建设超越民族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弥补了原有"批判理论"注重解释性理论批判而轻视实践的研究规划的不足;拓宽了安全研究的新视野和区域安全合作的新途径.其现实意义在于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安全形势的研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增加了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02.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3.
A刘伯承在 1 958年曾经受到批判。由于批判会局限于军委扩大会议 ,又是保密的 ,所以 ,知道详情的人并不多。1 958年 5月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办公室接到总部的紧急通知 ,通知刘伯承于 5月 2 7日至7月 2 2日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接电话的同志说 ,刘伯承正生病发着高烧 ,能否请假不去。对方一时定不了 ,要请示上级。两小时后 ,电话又来了 ,总部回答说 ,此次会议极为重要 ,刘伯承不能请假 ,必须准时到会。刘伯承拖着带病的身体到北京开会去了 ,谁知几天后 ,从北京传来了刘伯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检讨 ,并受到批判的消息。德高望重的刘伯承元…  相似文献   
104.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自威尔逊提出、古德诺系统阐述以来,一度成为公共行政学的支柱理论,但理论界对其批判之声不绝于耳,新公共行政学派指责其倡导者漠视政治与行政的密切关联,过于天真地强调政治与行政的截然分离。然而,通过对二分法的深度解读,可以发现诘难之声背后隐含着重大的理论误读,新公共行政的批判并没有超越和突破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本身。  相似文献   
105.
当代中国,在法治逐渐成为无可置疑的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从官方到民间,也慢慢地滋长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法治浮夸风”的政治社会气息,并已经非常显明地形成了可以称之为“法治大跃进”的思想与实践行动的社会现象。“法治时间表”的制作设置、政府主导“法治指数”的设计与应用、“口号”法治、“运动”式法治,就是法治大跃进典型的现实表现。本文揭示了中国法治大跃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革命的浪漫主义、民粹主义、偏狭的政治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唯意志论、唯科学主义、革命论、国家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十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大跃进展开了思想批判;同时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进行法治政党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大跃进进行了实践批判;提出了必须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抱持理性务实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克制,坚持踏实而坚定地循序渐进地不断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06.
袁方 《党史文苑》2014,(1):53-53
正张爱萍将军,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平生"四不畏"1959年8月,张爱萍等人奉命到庐山参加中央全会,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5日,轮到张爱萍发言,他只说些诸  相似文献   
107.
翚婷 《党史文苑》2014,(10):56-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彰显出我们党不断实现批判、整合和升华的思维过程,对于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勇于批判是实现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乐于整合是实现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环节;善于升华是实现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08.
姚桓 《北京党史》2014,(5):8-11
正党建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认识客观规律的关键是掌握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事物,从而为认识规律提供了理论武器。邓小平经历了从党创建到新时期的长期过程。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对唯物辩证法有着深刻洞见和领悟。上世纪50年代,他提出的"要按照辩证法办事"的观点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  相似文献   
109.
正泱泱万物,芸芸众生,生乎天地之间,遭遇的命运常常是得失相因、祸福相依。史有"塞翁失马"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现实生活中,"李以苦存,井以甘竭"本身就蕴含着"安危相易、得失相生"的辩证哲学,而虎死于皮、鹿死于角、熊死于掌、象死于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因高贵而得祸者不胜枚举、屡见不鲜。大千世界,宦海浮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虽然让人向往、使人迷恋,但其间也有着"福"与"祸"相生  相似文献   
110.
连综 《廉政瞭望》2014,(3):56-57
正曾有一家媒体记者回忆采访郑也夫时,请他换个姿势,配合照相,他一口回绝:"我就这样坐着,边聊边拍,我不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