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84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本文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显示原理对军用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军用物资采购供应商选择最优报酬合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2.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国内一些企业将工作多年的老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而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派遣合同,然后派回原企业上班,这些企业的“逆向派遣“做法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劳动派遣方面的一些经验,提出解决我国在劳动用工领域出现的逆向劳动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03.
省人事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善于逆向思维。在差距中寻找抓手,把发展规律把握得更加全面、驾驭得更加自如。为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4.
刑案假象识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案假象是由于作案人的原因或偶然因素的介入,形成虚假乃至歪曲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现象的总称。通过识别它,就能把握住案件的本质特征。因此对于假象准确、及时的识别就成为刑事案件侦破的转折点和获取相关犯罪线索、证据的突破口。对刑案假象的及时、准确识别需要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把握案件的反常,揭示隐蔽性;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换位思考;合理运用侦查谋略,促使反常等。  相似文献   
205.
彭玻  曾志坚 《求索》2008,(12):82-83
针对出版业逆向物流网络特点,分析了出版业逆向物流网络规划问题。建立了考虑出版企业工厂,配送回收中心及客户在内的网络总费用最小的数学模型,并设计了遗传和模拟退火混合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模型的实用性及算法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6.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导致市场配置资源低效率甚至市场失灵。限于完全信息假设,传统经济学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信息经济学的著述很多,通过对经典理论的系统分析,可以揭示其理论精华,理解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7.
我国一审民事案件简转普中法官的逆向选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简转普程序运行的实证观察,揭示简转普中逆向选择的客观性与隐蔽性,并借助逆向选择理论进行分析解读,刻画简转普中法官逆向选择的心理活动及传递叠加过程,以期引发更多地关注,共同探索规制疏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8.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是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市场上买卖双方因所交易商品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买方的“逆向选择”现象的。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人大对政府预算监督这一领域中,也有其应有之义。相对于人大监督来说,政府预算部门充分掌握预算编制的信息源,向人民代表大会提供哪些信息、提供多少、提供信息的精细度如何,一定程度上都依政府说的算,加之预算编制的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9.
许仁来  陈志强 《学理论》2012,(28):104-105
"逆向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思考方法,是指逆心理定式而进行的超越常规的思维。就如何打破惯性思维的樊篱,巧妙地应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展开讨论,得出另辟蹊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先人一筹,赢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缺我全,人后我先,人繁我简与众不同的骄人佳绩,甚至是神奇的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10.
隐性啃老行为日益成为城市青壮年群体啃老行为中的一种常态,体现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中家庭关系呈现出的一种逆向代际关系,本质上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类隐性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的性质、产生的社会根源、隐性啃老行为类型、特征及影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