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招隐士》的主旨是以道家思想反对为追求名利功业而伤生害性,引导士人疏远现实政治而企慕高蹈隐逸。其在语词、句式、造境、体式等方面受到楚地文化和屈原辞的重大影响,并有创新,最终成为汉代楚辞新声。这与作者的身份、所处地域以及时代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2.
正钓鱼台者,城西古迹,今之国宾馆也。东循三里河路,西连玉渊潭水。金有钓台之筑【1】,清有河池之浚【2】。潋滟成湖【3】,碧波环渚【4】,《诗》所谓鱼潜在渊之境也【5】。其先为隐士所居,继为御苑别业【6】。时光荏苒,荒葺盛衰,虽幽处故都之侧,园林犹显。已亥之秋,国家设馆迎宾,从兹经营建设,远迈旧观也【7】。夫四时景致,人所乐见也。松柏常青,万柳垂荫;古木如新,芳菲满圃。轩亭听风于潇碧,斋堂清露以养源。丹若尽同乐之兴,澄漪牵望海之思【8】。八方  相似文献   
23.
汉代部分士人选择归隐,是当时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中两汉之际的归隐现象又尤为突出.由于王莽篡权、各方割据、社会混乱等原因,不少书生、士吏在西汉末年选择了归隐;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政府对这部分士人采取了积极的招揽政策,通过嘉奖、各级政府机构征招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归隐士人出仕或再度出仕.东汉初年的这种隐士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不仅为刘秀政府吸纳了大量人才,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是东汉初年社会较快稳定下来、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
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但我却不以为然。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卸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陶翁有如此关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相似文献   
25.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隐士和一头熊做朋友,一天隐士和熊在野外散步,隐士感到疲惫躺在草地上睡着了,熊在旁等候,这时一只苍蝇落在了隐士脸上,爬来爬去,熊想:小小的苍蝇还敢欺侮我的好朋友,一掌朝苍蝇打去,苍蝇被打死了,隐士的头也成了肉酱.  相似文献   
26.
王猛 《求索》2007,(10):183-185
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27.
专以经营文字、推销文字为谋生手段的人,算不得雅士,因为你那个“雅”至少有一大半意思是“有偿表演”。演了一番“雅”之后,总是要沽一点名、谋一点利的。如果与此同时再以“隐士”自封自誉,那就是双倍的俗不可耐。真隐士是没有的,努力去做也做不成。隐士的最高老祖宗李耳,即老子,有一句话算是说到家了:我之所以有大患也,在乎我有身。及我无身,我何患之有。听话听音,连大隐士老子在实际上也承认他有很多“患”做不到“避世”。,清朝人有位年轻的才子蒋氏,有一首很辛辣地讥讽“隐士”的诗:“装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中鹤,…  相似文献   
28.
何典 《福建乡土》2006,(4):21-21
明末清初,宁化泉上有这么一个隐士,他在自家客厅的桌上放了一杯清水,一盏油灯,客人来到后,要是懂得把杯里的清水倒在地上,把油灯点燃,就会备受主人的欢迎。这两个动作含了一个哑谜,正是:反清复明。这个隐士就是李世熊。  相似文献   
29.
李向平 《南风窗》2007,(11):88-88
《空谷幽兰》里,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把他寻访的对象称为“最自由的中国人”,他们当然不是但凡黄金周便在城乡之间奔来跑去寻找乐趣和安慰的中国人,而是那隐藏在当代中国的一个隐士群体。  相似文献   
30.
邢秀玲 《政府法制》2010,(19):33-33
受到秦国大军逼近国境的威胁,燕国太子丹费尽心思寻觅勇敢的刺客,终于通过燕国隐士田光结识了荆轲。田光称荆轲是“神勇”之士,可托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