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1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90篇
中国共产党   137篇
中国政治   394篇
政治理论   118篇
综合类   16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进城新中产的事业发展、在城市安家和人生大事等层面的综合效应集中在其婚恋过程中爆发,工作及工作的性质、房产、日常生活品质、感情契合程度、彼此的家庭支持和事业支撑,这些都成为其婚恋困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经济成本与阶层预期、婚恋想象与婚恋焦虑对进城新中产婚恋困局形成的作用,建构了阶层、情感与风险的三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进城新中产婚恋困局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因素交互发生作用:城市化成本与婚恋成本叠加,现代教育与爱情主位叠加,现代传媒与消费主义叠加,从而型构了新中产特殊的经济困顿效应、独立浪漫的情感预期与风险规避的行动策略,这些是其婚恋困局的基本结构与运作特质。显然,进城新中产的婚恋模式并非西方婚恋变迁模式的线性贴合,也不是城市与乡村婚恋情势的简单结合,在其严峻的婚恋困局中也有希望与未来,婚恋的机动应变与城乡元素的互动成就为一条特殊的婚恋叙事路径,即新中产独特的完美伴侣叙事、情感寄托叙事和幸福生活叙事。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其叙事体系的建构,既关系到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更指涉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既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又要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维度系统把握和推进,在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其“理想的意图”。  相似文献   
993.
叙事逻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叙述性、研究性秩序和语言性秩序图式来规范性呈现叙事对象的理解状态和存在状态。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等关于马克思叙事逻辑的理解向度没有实现解决道德与实践、哲学与科学、异化与和解等叙事逻辑的合理结合问题,理论实质仍然是一种虚假抽象和空泛推证的思辨唯心主义叙事逻辑。马克思叙事逻辑则是一种真实抽象和具体推证的辩证唯物主义叙事逻辑,真正实现了道德与实践、哲学与科学、异化与和解等叙事逻辑的合理结合问题,最终得出人类社会是一个虚假逻辑必然灭亡而真实逻辑必然胜利的自然历史进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概念的运用伴随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想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再到新时代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文明救国、文明建国、文明治国到文明强国的叙事话语变迁。中国共产党文明话语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显示器,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其演进呈现出话语意识愈发自觉、思维渐为开阔、布局逐步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