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56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地方政府政绩观扭曲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而部分地方政府的错误政绩观叉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扭曲和地方政府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是当前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必然结果.在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变迁中,一方面社会大众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另一方面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中央政府推动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导致这种制度安排的不均衡状态持续存在.地方政府树立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政绩观,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是关键.  相似文献   
62.
国民收入与其幸福指数的非均衡增长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为基本和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层面的原因,要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具体分析其经济成因.对于收入与幸福指数非均衡增长的经济成因可以从收入的边际效应、收入的预期水平与相对差距、收入的实现效用与产生成本以及收入的获得方式和结构组成诸方面进行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63.
民生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多重视角透析民生问题的实质和渊源,指出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就生、社保、住房、医疗、教育诸问题不仅反映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失衡与缺陷,而且显示了我国体制改革的不配套和现代化进程的非均衡.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理顺"政企关系"特别理顺"政民关系",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64.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突出效率兼顾公平为基点的“适度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一本世纪初以注重公平为重点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发展政策的选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王春涛 《发展论坛》2001,(11):29-29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非均衡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按照承诺时间表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置身于这样的开放环境中,我们的经济工作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趋向,确立新的战略性思维。战略思维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在多大的空间和范围内配置资源,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局部范围内考虑资源的…  相似文献   
66.
区域共同发展是江苏发展五大战略之一,应以科学发展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多年来,江苏在区域共同发展中进行了科学发展的成功探索,既弓i领三大区域竞相发展,又促进三大区域在发展中由非均衡趋向均衡;既通过加强南北合作在扬长避短中谋求共赢,又通过城市化带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协调;还注重在区域共同发展中促进入的共同发展.同时,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江苏区域的共同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在新的形势下,江苏应以大开放的新视野、主体功能区的新理念、公共服务的新思维、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思路,以及深化改革的新举措,进一步在推进科学发展中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7.
实现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谋求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本文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综述,指出邓小平的区域经济理论是以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为空间构架,以两步走阶段式发展战略为时间构架,建立起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8.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存在着总量不足与部分过剩并存等非均衡现象,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加剧了这种状况。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均衡、提高供给效率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69.
我国法制发展的"非均衡跃迁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非均衡",这种非均衡的实质是立法需求的非均衡萌生与非均衡回馈,这也是立法民主的真实形态。法制建设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各种社会利益群体、阶级阶层对于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与利益诉求。地方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及其组织形式和协商机制的构成状况决定了在法制建设中的民主含量与民意特点,而法律实施的实际成效,即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程度,则是对于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与法制期望值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这既是30年民主法制建设的非均衡法律发展路径的一个重要内因,也是理解和优化未来法律实践走向的一个重要线索。毕竟,民主基础和法制实效之间才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0.
在我国一定的区域,非均衡既是一种历史性条件,又是一种现在进行时态;权力内核向地方下放权力和发挥地方自主性,其取向是加速实现追赶型现代化;由于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可能使地方自主性的功能受到扭曲;二十余年来中国克服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危机的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手段的成功"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应该继续从体制上理顺中央对地方放权和收权的关系,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利益格局,实现科学的权力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