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7篇
中国共产党   1412篇
中国政治   1388篇
政治理论   939篇
综合类   68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主要针对"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进行分析。分析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本身存在的不足;二是将马克思关于工资水平上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论述与"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进行对比,揭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存在的不足;三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角度说明"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存在的不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还讨论了该理论在近年中国通货膨胀性质判断上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62.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所体现的民生观具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内涵和内容体系。马克思的民生观深刻体现了其对劳动人民的殷切关怀。在当前我国面临突出民生问题的特殊历史时期,深入剖析马克思的民生观,对于指导我国社会改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3.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称之为“新唯物主义”。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其思想闪耀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早期的很多著作之中,这些著述清晰地展示了唯物史观形成的思想轨迹,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发展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线索。  相似文献   
964.
如何使财富在全社会实现正义的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马克思从经济和伦理的范畴探讨了分配和正义的内涵,并且指出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比较马克思这一思想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在前提条件、对象和最终目的上的不同,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最终归宿,以及预测“自由人联合体”分配正义的趋势和走向,有助于寻求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965.
海德格尔从抽象的人出发,把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主客分离的西方思维模式,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完全。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才能对环境问题作出深刻的反思: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拥有资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拥有资源的人与全人类利益的对立。  相似文献   
966.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惠蕴在于具有理性的人文关怀精神: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轨迹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追求是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强调现实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是把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与现实国情融为一体的突出表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意蕴的彰显和澄明。  相似文献   
967.
阿尔都塞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拒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命题。在他看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祛除人的概念,人不能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否认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阿尔都塞的论述来看他的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犯了极端化的错误,从而曲解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968.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96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一次系统化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这部被低估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人”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人的六种存在方式:人在自然中存在,人在活动中存在,人在关系中存在,人在意识中存在,人在需要中存在,人在历史中存在。《手稿》对人的六种存在方式的揭示,意味着人学史上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70.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高扬科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际上赋予了当代人类精神世界一种内在的理性精神;以及人类生存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辩证的、理性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