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7篇
中国共产党   1412篇
中国政治   1388篇
政治理论   939篇
综合类   68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马克思国家理论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之中,其蕴含三个方面的伦理向度,即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正义的伦理向度;在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异化关系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自由的伦理向度;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异化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民主的伦理向度。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超越,包含这三方面的伦理向度。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是马克思国家理论最生动的实践,国家也要有道德,并履行好道德职责,这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国家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8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引致贫困形式的转换,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为厘清相对贫困的具体内涵和治理方式,大量研究对此做出阐释但普遍存在着两大误区。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人均衡而充分发展的重要前提,据此从人的主体性、本质的丰富性以及能动性这三重维度出发重新审视相对贫困的主客相对性本质、多维性表现以及内源性要义,并深刻把握相对贫困的人学内涵。  相似文献   
983.
政治哲学对公民资格理论的研究一直忽视了对马克思的探讨,而马克思研究者也很少认真地总结马克思的公民资格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与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争论主题就是公民资格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此问题一直被共产主义或者现代性批判的宏大主题遮蔽了,也被一些犹太人问题研究者弄得琐碎不足道。通过对鲍威尔严格共和主义思想的发掘和对马克思思想与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比较,马克思的公民资格理论的基本特点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984.
985.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选举的高度评价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巴黎公社选举将颠倒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又颠倒过来。公社的选举重新恢复国家权力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原则,使国家回归社会,改变了国家控制社会的政治逻辑,消除了资本奴役劳动的政治基础。当选的委员大多是劳动者或劳动者的代表,保障无产阶级政权属于劳动者阶层,确立了无产阶级在政权中的主体地位,为劳动摆脱奴役提供了条件。这些特点实现了政权产生、归属和收回的人民性。二是巴黎公社的选举彰显了以普选为基础的真正民主制的"公社精神"。选举体现人民的意志,是防止公仆变主人的重要举措,是为了组织在公社的人民实现自治,以普选为基础的公社民主制是无产阶级获得社会解放和经济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选举的思想对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选举要服务劳动者阶层,实现人民民主,避免资本的干预;当选的代表应为劳动者或能为劳动者代言,而不是为食利者代言;选举提供选择代表的机会和权利,有利于选择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选举有利于人民监督政府和官员;选举提供民意表达的途径和渠道,有助于拓宽社会治理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86.
987.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民生,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态民生问题凸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马克思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走生态文明道路是民生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形成了其生态民生思想。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民生是基本的民生构成;生态民生是物质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本主义是引发生态民生问题的制度根源;改善生态民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民生的改善,还必须将生态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民生建设中;当代中国的生态民生建设必须加强对私人资本的驾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88.
西方传统的幸福论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空间维度上的非现实主义,时间维度上的非现实主义以及上面两种情况的叠加,在这里,时间上的了无尽头的拖延主义以及生活空间上分离的狭隘主义都暴露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论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马克思所说的幸福具有过程性的贯穿的现实性、实践方面的变革的现实性以及作为最大社会力量之活动成效的结果的现实性,这就破除了形形色色的远离真实幸福的东西,真切地实现了幸福问题上的现实的转向。马克思的幸福论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它在学理上破除了非现实主义幸福论的形而上学预设,并宣告了它们的破产,它有利于揭穿当今盛行的快餐型的虚假幸福或消费型的虚假幸福的廉价性,还有助于我们建设幸福中国。值得强调的是,创造条件并继续奋斗以达到"劳动本身意味着幸福的事业"这个地步,此乃幸福的高级境界。  相似文献   
989.
马克思一生的职业和身份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学者、思想家和理论家,具有基于这种职业和身份所具有的视角、思路、逻辑和志趣.根据原始文献材料梳理马克思与德国政治强人俾斯麦关于德国统一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异、马克思对俾斯麦与众不同的评价,以及他们之间通过中间人进行的有限"交往"的情况,从中可以辨明马克思作为学者、思想家所具有的视野、原则和品格.在当今时代珍视和弘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0.
张莉 《理论学刊》2020,(5):32-39
两性平等和妇女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实现妇女解放,首要的是实现妇女的经济解放,因为经济解放是一切解放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妇女的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保障和基本路径。正是基于这一理路,马克思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对两性关系和妇女解放问题展开了历史考察和思想探索。马克思晚年的这些可贵探索和思想成果,对于实现两性平等和妇女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