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180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10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2.
孙熙国 《理论学刊》2005,3(6):47-51
《易经》作者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从总体上看是哲学的而非宗教和迷信的。《易经》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其卦爻辞都是古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易经》中的“易”范畴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本体范畴,阴阳观念则是中国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观念,“美化意象”是《易经》作者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由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构成的系统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163.
荷花意象     
《新民周刊》2017,(35):110-110
近日,"荷花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于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隆重开幕。展出了画家陈燮君、陈颖父女以荷花为题材创作的国画、油画作品。该展览从"荷塘人文""芰荷烟云""云蒸霞蔚""四季荷语"与"暗香抒怀"五个方面进行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4.
沈光文的乡愁诗并非是单纯的抒发乡愁,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漂移海外的遗民志士的乡愁。沈光文的乡愁书写,不但表现在对故乡事物的追忆上,也寄寓着一颗复国无望的痛苦灵魂,深化了传统乡愁诗的意蕴。沈光文继承了中国文学表现乡愁的意象传统,总是借助于梦、水、月等典型的意象群来传递之。沈光文的乡愁诗是其"苦趣交集"的人生体验在诗歌中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165.
吴开晋 《江苏政协》2011,(10):27-28
<正>词这一优美多彩的艺术形式,从唐五代就发端了,五代尤其造成了词的初步繁荣。至宋代则成为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代表。众多的词人大量的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又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后代的诗人们则依据自己的爱好,或从豪放派、或从婉约派的  相似文献   
166.
晏生宏  李小均 《求索》2012,(12):148-149,211
《锦瑟》是李商隐最难解读的诗,吸引了从古至今众多名家,却无终答。因此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赞成其中一种解读或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而是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锦瑟》一诗的诗题、典故和主题的复义性解读,把阐释的重点放在如此多复义的朦胧意境产生的根源,并由此发现《锦瑟》复义之美趣。  相似文献   
167.
李颖 《传承》2012,(4):78-79,96
李广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骁勇善战,忠君报国,威震四方;他屡建奇功,却白首未得封侯,而他兵败后羞愤的自刎,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和思考,以至于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怀念和咏叹李将军的作品屡见不鲜。李广将军也逐渐升华为凝聚着民族共同心理体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168.
侯长振 《前沿》2006,(6):215-216
对意象从理论到实践的高度重视,是新诗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九叶诗派在此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九叶诗派意象理论,把其放置于历史语境中考察,以期获得更大的历史意义和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169.
程抱一在其法语诗歌中,对法语词汇的“汉语式”组合以及意象的并置和剪接,体现了他对语言、艺术形式的创新意识和中法文化融合的自觉追求。他努力寻找两个文化传统的契合点,尝试着两种艺术的联姻。在同一首诗里,我们往往可以读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文学意境。这是他作为跨语言、跨文化写作者的重要特征和其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0.
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都……了”句式进行了重新阐释,认为“都……了”中的副词“都”并不表已经义,仍作为范围副词表总括,当总括对象只出现一部分时,就突显为述义“都”基底的侧面;时间副词“已经”在句中的缺省同“都”与“了”的合用有关,“都……了”句式表达的是认知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