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55篇
各国政治   31篇
工人农民   57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95篇
法律   503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212篇
政治理论   190篇
综合类   6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tructure of nonprofit voluntary accountability and standard-setting programs, arguing that these programs can be understood as collective action institutions designed to address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between nonprofits and their stakeholders. Club theory and the economics of certification suggest that such progra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signal of quality by setting high standards and fees and rigorously verifying compliance. Such mechanisms can signal quality because higher participation costs may allow only high-quality organizations to join.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signaling theory using an original dataset on the structure of 32 nonprofit accountability programs across the globe. While many programs set high standards for compliance, the key distinction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programs is the use of disclosure or verification mechanisms to enforce compliance. Contrary to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compliance standards and verification do not appear to be substitutes in creating stronger voluntary programs.
Mary Kay GugertyEmail:
  相似文献   
73.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而城乡贫困问题的客观存在、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市场竞争带来的失业现象,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等,都迫切需要推动社会保障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完善。本文认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作用。政府应从各方面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非营利组织也应创造条件,积极参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74.
肖飞飞 《桂海论丛》2007,23(5):73-75
由于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的相对分开,使得政策制定权与政策执行权产生分离,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使政策执行极易陷入委托代理困境,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利益的不一致和权责的不对等.通过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激励以及对其败德行为的惩罚,可以有效地化解政策执行中的委托代理困境从而防止政策执行失败.  相似文献   
75.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关于再审程序划分的“三阶构说”日渐占据民事诉讼学界的主导地位.应从“三阶构说”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现有法律规定,深入研究并完善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程序具体内容,并针对其中若干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进一步完善申请再审案件受理程序的理论方向和具体构想,力求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的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程序.  相似文献   
76.
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法律环境及社会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日本政府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转变了社会管理职能,将很多职能移交给民间非营利组织,使这些组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1998年《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的制定及颁布,从法律层面上规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运行环境,使非营利组织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不断拓宽,其社会贡献越来越重要.那些活跃在国外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通过民间外交及社会教育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而在国内从事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则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国民凝聚力.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越来越成为日本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7.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的大局;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8.
刘鹏  刘双丰 《行政与法》2014,(11):12-15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使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成为必然。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9.
当前,网络舆情在给我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政议政带来机遇的同时,其突发性、偏差性、繁杂性等特性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应急能力、政治智慧、实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严骏挑战,这就要求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当勇于抓住网络舆情对参政议政带来的良好机遇,努力适应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借助网络平台,时刻关注舆情讯息,充分汲取网络民意,深入开展网络调查与监督,着力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相似文献   
80.
于2007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对司法系统与民间社会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阶段的诉讼费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关于参加之诉的第三人与本诉当事人之间就如何分配诉讼费用的问题面临“无章可循”的司法适用障碍。本文通过对诉讼费用的法经济学思考以及第三人诉讼制度法理的综合考量,对完善我国第三人诉讼形态下的诉讼费用分配制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