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95篇
工人农民   39篇
世界政治   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2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2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是台湾继加入WTO之后在扩大国际经济空间上的又一重大收获。这一举措的动机并非为获得GPA所带来的政府采购市场机会,而更多是出于扩大国际参与度的考虑。这也决定了其谈判过程多次波折。从谈判结果来看,加入GPA对台湾本身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影响不大,但对两岸关系以及祖国大陆加入GPA谈判却有一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2.
"权利一元保护"与"利益一元保护"是学界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反法)保护客体的一般概括,且建基于反法"利益一元保护"通说之上的知识产权法往往具有适用上的优先性。但是,从反法的历史血统、利益与权利的转化程式以及现行反法的规范实践来看,利益与权利双重保护更符合反法的客观实际:在历史演化层面,反法虽从民法中分离,但本质上却承继了传统民法中权利与利益双重保护的血统;在转化程式上,反法伴随着"利益—法益—应然权利—法定权利"的转化路径而形成一种"随动关系",既为这一"过程利益"提供保护,又将作为"转化节点"的具体"法益"和"权利"以实定法的方式确立下来;在规范实践方面,作为法益保护的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应然权利的商誉权、作为从应然权利向法定权利成功转型的商业秘密权,以及作为法定权利的消费者知情权等客体均得到了反法的实际承认。在双重客体保护论的基础上,反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均可获得进一步释明。  相似文献   
83.
本文认为,根据大系统优化理论构建中国—东盟物流协调系统,将有效解决当前自由贸易区各国物流合作中存在的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管理体系与相关法律不健全、物流合作机制作用受限等问题。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亟需各国政府、物流行业和企业真诚合作,共建跨国物流"协调器",并根据"标准化"内涵将大系统有效"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同时要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协调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跨国物流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广西沿边口岸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首次提出规划建设边境自由贸易合作试验区。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促进中国一东盟贸易便利化,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对于深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本文阐述了建立中越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就推进中越边境自由贸易区、落实这一广西开放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会随着改革试验的不断深入,释放出更多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这些因素将对边检机关现有的国际货运航班通关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边检机关必须抓住自贸区建设这一有利时机,不断优化国际货运航班通关环境和检查模式,推动边检工作向创新型、内涵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6.
Abstract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during the past half-century provides vital information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trade. Although there is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studies in this area, the current study extends the literature in at least three ways: (1) it is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of a potential sample selection bias—as a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countries taken up in the analysis are not randomly sampled from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2) it considers third-country effects that follow from the fact that China's relation with any two countries is affect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themselves; and (3) it tests the impact of five political arrangements simultaneously, which is more comprehensive than any former study. By using data as to 78 of China's trade partners over the 1950–2002 period, this study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cooperation, visits of heads of states and political system similarity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trade flows. The hypothesis that member countries of a 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have had smaller trade flows with China, which is no member of any of these 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s, is not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87.
日本货物出口与进口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均衡增长的动态发展关系,是否存在维持进出口内在均衡的机制,文章基于2008年—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日本货物出口与进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误差修正模型看,短期内日本货物出口与进口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日本货物出口与日本货物进口存在单向和双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日本货物出口的某一冲击会给日本货物进口增长带来同向冲击。实证结果表明在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尽管自动调节机制可以使日本货物进出口向长期均衡调整,但是由于全球需求放缓、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日元持续升值和东日本大地震等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日本沦为经常项目逆差国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相似文献   
88.
1941年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开始对东南亚地区实行贸易统制政策,采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军队和企业具体实施的方针,通过滥发军票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进口东南亚各地的重要资源。日本的贸易统制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日本与东南亚各地之间的贸易急剧增长,但却严重破坏了东南亚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给东南亚各国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89.
违反《工会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修改后的《工会法》对阻挠职工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打击报复工会工作人员 ,侵占工会经费、财产 ,妨碍工会依法履行职责以及工会工作人员损害职工和工会权益等行为 ,规定了责任人应负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工会法》和党的工运方针政策的落实 ,对职工和工会相关权利的实现 ,将起到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0.
In the domain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t appears that a strong civil society, one with strong social ingenuity and social capital,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not only for environmental security, but also for regional security in general. This paper will argu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much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empirical experiences of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that have established records of accomplishment in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on in forest governance. Also discussed is the possible role of epistemic communities both within these countries as well as across countries in the ASEAN in harnessing institutions of knowledge to influence domestic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of forest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