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0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热点通常集中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冲突方面,但对华裔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论述不多。本文以三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将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理论与文化理论中的离散视角相结合,深入探讨华裔美国作家进行离散书写时展现的"杂合性"特质。  相似文献   
242.
少数民族体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却令人担忧。在此,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少数民族体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人们对少数民族体育衰落的误读,揭示少数民族体育衰落的真正原因,指出人、体育、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体育是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43.
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申遗时期"是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认识的结果。非遗保护的第一个时期是以"申遗"活动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开端。这个时期提高了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扩大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进入"后申遗时期"意味着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反思,要求把非遗保护从重申遗转向重保护,重新认识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反思生产性保护中的权益以及非遗衍生品的经营问题,反思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与措施,从而推进传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44.
传统相声艺术作为民间文化中笑的艺术,其快乐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幸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相声进行渗透、提升的结果。面对新生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构成解放后"舞台"新相声的基本艺术冲动,"家-国想象"是舞台时代相声艺术实现成功认同的核心机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相声在"回归剧场"中开始重建多元认同。当前,电视情景喜剧不仅实现了相声在消费时代的"日常认同再生产",更重要的是为相声艺术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驱动性的媒介经济新框架。  相似文献   
245.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既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6.
Abstract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has long been involved in creating, collecting and circulating photographs of newly arrived immigrants, displaced people and refugees. Many of these images have been used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motional/propaganda purposes. In this article I use news reports and visual photographic material depicting Hungarian refuge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longside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 agenda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examine how these ‘new Australians’ were understood and presented to the nation. After the 1956 anti-Communist uprising in Hungary, just over 14,000 Hungarian refugees were resettled in Australia.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pecially sought out a number of ‘compassionate cases such as children’, and many groups and individuals within the host population offered support to care for what they imagined would be large numbers of orphaned and unaccompanied Hungarian children. These Hungarian refugees came to Australia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ed government interest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publicity around immigration. A Public Relations director in 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was appointed in 1955 and a publicity section was also established as part of the Planning and Research Division. Discussions by the Immigration Planning Council during 1956 plainly stated that ‘business’ was now the driving force for immigration rather than ‘the “refugee” concept’. Tasman Heyes, th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greed but also felt that these two forces were and could be combined, pointing out that since 1951 Australia had received ‘international credit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solu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by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aim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refugee children and families were positioned in relation to the fraught pairing of economic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s, thus interrogating broader understandings of immigration, children and families within the Australian nation that are revealed in these moments of photographic capture and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247.
浅析百越文化特征中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百越饮食习俗、交通方式、建筑风格、断法文身、崖葬习俗、蛇图腾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环境因素在民族文化特征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8.
清代内地与云南的经济互补性的实现使云南汉族移民的迁徙模式由强制性向自发性转变。迁徙模式的转变加速了清代云南的开发进程。这主要体现为开发进程由平坝城镇向山区的推进,同时,随着汉移民流动性、多圈层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破了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或由于从事定居农业而在封闭性地域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各民族群体分割聚居的封闭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相似文献   
249.
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对其一生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性的影响很深早期形成的开放的文化心理,为其保持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奠定了基础;早期形成的强烈的批判意识,经过其一生革命生涯的洗礼,形成了比较强烈的斗争、审视的惯性;早期形成的对"动"和"变"的哲学信念,对其一生中创新求异的文化特性的形成具有深层次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50.
全球化在中国的开展,使得地域性知识重建亦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认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从<长恨歌>对"弄堂文化"的描写到都市新空间"石库门新天地"的产生,呈示的并非是这一问题的解决,而是开始.其与消费主义、跨国资本、"他者"眼光的关系,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提请着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