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3篇
  免费   73篇
各国政治   71篇
工人农民   84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4篇
法律   562篇
中国共产党   143篇
中国政治   484篇
政治理论   143篇
综合类   104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发展使文化差异日益显耀,并导致了范围扩大和意蕴深刻的文化冲突,以至于进一步恶化了价值迷乱,一系列观念性的因素渗透到了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背景中,构成犯罪的隐含动因。这种随着现代性和全球化而发展的现代犯罪及其文化因素,对传统的犯罪学构成了新的挑战,从而提出在文化冲突境域中,重构价值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特别是发展环保型、生态型农业产业则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探索性工作.本文重点探讨了发展特色环保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发展环保农业的途径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轨以来,俄产业结构虽有一定的调整,但总体而言并未得到实质性突破。这种产业结构状态在保障俄经济正常运行的同时,也对其未来经济增长形成严重制约。如何加快产业调整与升级,是俄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谋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征候集合而表现出的心理病变状态.监狱人民警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包括:工作劳累导致"心累";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社会不理解,遭人非议;人际关系紧张、冲突;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埋怨等.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调适,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地有效调整,使监狱人民警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状态的过程.对监狱人民警察中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其克服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自我心理调适;家庭的心理调适;监狱领导机关对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5.
警察执法水平全面提高的制约因素很多 ,而决定因素在于警察的主体素质状况。其中 ,警察个体能力状况、个性心理健康状况是关键性的因素。它通过警察心理素质测评途径进行量化 ,不仅可以现实地评估警察高水平执法的心理素质标准 ,也可以具体地评析造成执法水平不高的主体心理原因 ,还可以理论地预测警察执法水平潜能的高低。这对于执法工作考核 ,强化公安队伍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浅析刑讯逼供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产生刑讯逼供的心理因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遏止刑讯逼供的相应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反教会运动是近代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菲律宾宗教民族主义诉求的目标是推翻西班牙教会的专制统治,争取菲律宾民族的宗教自由与平等权力.菲律宾反教会运动不仅推翻了西班牙天主教会,而且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并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菲律宾独立教会,对推动天主教在菲律宾的本土化、多元化以及文化解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话的使用与犯罪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话是民族共同语在犯罪亚社会群内产生的特殊变异 ,它的使用往往折射出种种犯罪心理现象。黑话的使用与犯罪心理梯度、认同心理、禁忌心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在充分认识到制度瓶颈、市场瓶颈的同时,更有必要看到突破文化瓶颈的重要性。本文以湘西匪患题材影视剧为个案,探讨文化瓶颈在少数民族影视剧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期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文化事业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analyzes an 1834 listing of the Jewish inhabitants in the city of Mitau in the province of Kurland, one of the Baltic provinces (the other two were Estland and Livland) of the Russian Empire. From Catherine the Great's reign onward, the Jewish population of the Baltic provinces rose steadily throughout the 19th century, but microstudies of Jewish communities in the region are virtually nonexistent, especially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 The Mitau list shows that the Jewish population there was very young, with about 45% being in the age group 0–14. Age at first marriage for males was about 24 years, and for females 21. From about age 35, 93% of males and 97% of females were married. The mean size of the family group was 5.8 persons, and about a third of all families were either extended (containing unmarried relatives beyond the nuclear family) or multiple (more than one kin-linked conjugal family unit). Judging by kinship terms in the source, the kin system tilted toward patrilineality, as would be expect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be compared to other Jewish communities before and after 1834—in the Baltic area and surrounding regions—but the paucity of local studies suggests that some time will pass before the Mitau findings can be placed in an adequate comparativ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