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42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77篇
法律   159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61篇
综合类   7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41.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是简单地对“应式教育”的否定,而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的构建。面向大众,人人都要受到教育,培养个性、激发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培养时代需要人才。  相似文献   
142.
要调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好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3.
毒品犯罪案件是一类特殊的刑事案件。其中贩毒案件也应当依照刑事案件的办理程序,依法采取规定的强制措施进行侦破,但具体操作中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4.
清醒认识职务性违法犯罪的危害,准确分析职务性违法犯罪的成因,是做好预防职务性违法犯罪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以思想教育、管理监督和从严惩处为重点的职务性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机制,是做好预防职务性违法犯罪工作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理念,不断优化从优待警的工作措施,对预防职务性违法犯罪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5.
近年来 ,台湾面临严重的药物滥用问题 ,对社会治安、民众健康与青少年生存发展 ,均造成重大之伤害 ,实为当前政府与社会之重要课题。美日两国亦颇为毒品所苦 ,其两国对毒品之防治亦不遗余力。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本文旨在探讨美日两国药物滥用之防治措施 ,并借由归纳两国之防治措施以提供评估相似策略之参考  相似文献   
146.
当前我国青少年吸毒现象依然严重,剖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进而提出防治对策。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2.注重家庭教育的预防作用;3.加大毒品犯罪打击力度;4.做好戒毒和帮教管理工作;5.建立防范青少年染毒的社会机制;6.增强青少年自身防毒能力。  相似文献   
147.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两课”教学为主阵地的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显不足。文章对公安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资源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因势而变,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8.
职业性是美国法律教育的显著特征,其突出表现在法学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法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法律教育的评估体系等方面。律师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形成职业性法律教育的重要因素。律师阶层通过提高法律职业标准、规范法律教学,来不断强化法律教育的职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9.
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先进科技手段倍受亲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的意识形态及相关文化对我国青年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产生的渗透性影响,出现了新变化。因此,应当对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加以分析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从思想基础、方法体系、工具系统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寻求反渗透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olice officer's or police doctor's ability to find driv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rugs. We have also studied whether the protocol on the driver's previous histories of drug intake is useful for directing the chemist in his analytical approach to revealing intoxicants in the suspects' body fluids. A comprehensive procedure for screening traffic-hazardous drugs in the urine was found necessary and is described. By using this method, we have studied the incidence of drunken drivers with detectable medicinal or illicit agen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91% of those drivers found by the officer or doctor of the police to be on intoxicants other than ethanol, carried some kind of traffic-hazardous drug in their body fluids, and that the doctor was a better judge than the police in identifying these offenders. By using a series of chemical methods for drug screening, we found that every third driver suspected of drunken driving due to ethanol, but not to other intoxicants, held some kind of a traffic-hazardous drug substance in his urine; benzodiazepines and cannabinoids were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The data imply that 34% of these suspects revealed their intakes of traffic-dangerous intoxicants. We conclude that the judgements of both the officer and doctor of the police are needed for an efficacious detection of driv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rugs. Moreover, the results infer that the chemist has to screen for intoxicants to reveal these in a suspect driver. We also conclude that drugs, particularly the benzodiazepines or cannabinoids, may be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drunken drivers, suspected of being inebriated by ethanol but no other toxic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