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7篇
  免费   114篇
各国政治   231篇
工人农民   114篇
世界政治   1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9篇
法律   800篇
中国共产党   228篇
中国政治   610篇
政治理论   586篇
综合类   14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Jane Hayward 《亚洲研究》2017,49(4):523-545
A high-profile debate is taking place in China concer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production,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countryside. This debate is between those advocating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be taken over by large-scale agribusinesses, and those against this. Proponents regard agribusinesses as embodying modernity and progress, while those against forewarn of the channeling of profits out of peasant hands, the loss of peasants’ autonomy over labor and land, and the destruction of rural life. Recent English language publications on China’s agrarian change highlight the growing power of agribusiness and related processes of depeasantization, implying the Chinese debate on “who will till the land?” is futile. But this view obscures efforts by Chinese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forms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peasant livelihoods. By examining the Chinese debates on agribusinesses, family farms, and cooperatives,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points of contestation among policymakers and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which may yet shape the course of China’s agrarian change.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scholarship on China’s agrarian change, broader questions concerning depeasantiz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ossibilities under collective ownership.  相似文献   
962.
对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公安教育体制存在学生基础知识单薄,综合素质不够高,办学规模过大,经费无保障,偏重学历教育,在职干警的培训规模和质量难以保证,招生和入警不能完全衔接,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单位性质不明确,影响教职工队伍稳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必须根据中央及有关部委对公安政法院校进行改革的精神,改革警察招录培养体制,压缩招生规模,调整办学定位,以职业教育为主,结合学历教育,办出公安特色;明确公安院校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公安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人才流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专兼职适应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963.
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问题是一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在传统管理中,由于观念的滞后与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管理有余而激励不足的现象。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既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又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呢?这就需要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以能力、业绩为基础完善考核、奖励、晋升制度,实行工作丰富化与多样化,以人为本,推进组织民主,并坚决反对腐败。  相似文献   
964.
鉴于主流的经济法既往研究过于倚重价值论范式及其所造成的对经济法实践操作能力的消极影响,本文立足于转型中围社会的“共时性”背景,选定其中一个非常具有社会影响和法律分析价值的农村民间金融个案一河北大午农牧集团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依循严格的法条主义的实证分析范式,探究了“三农”转型背景下农村民间金融所面临的司法制度困境。其深意在于通过对分别代表私法(民法)和公法(刑法、行政法)两种立场的控、辩双方论证思路的分析实证检视,尝试性地思考与回答了经济法对于类似制度困境的有效破解。  相似文献   
965.
为矫正集团诉讼实践中的相关缺陷,美国集团诉讼立法数十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相关变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我国现行群体诉讼制度因司法政策限制、制度设计缺陷及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滞后而在实践中运行困难,这一局面的打破有赖于我们对美国集团诉讼立法理念、立法技术与核心法律规则的充分借鉴。  相似文献   
966.
虽然“经济法是什么”至今在我国都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但“经济法学”已经逐渐在我国法学学科中成了首屈一指的显学。为了“名副其实”,当前,我国的许多“经济法学者”都在不遗余力地论证强调经济法具有独立地位。然而,在这种事关“经济法”是否存在的前提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就断言“经济法”具有独立地位,事实上,无疑是本末倒置,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967.
In spite of a rapidly expanding literature on democratization, elections, and conflict, we lack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what determines electoral results in post-conflict societies. This article offers a novel initiative in revealing electoral patterns in states recuperating from painful experiences of war by analyzing data from more than 500 Croatian municipalities during five post-war electoral cycles. While the findings suggest voters do respond to parties' economic policies, the underlying pattern of electoral support demonstrates that competition is heavily constrained by the legacy of conflict, with the communities more exposed to the violence being more likely to vote for the principal party of the center-right which led the country into independence and throughout the war. This tendency exhibits a remarkable level of stability over time, which suggests conflict dynamics can become firmly embedded in post-conflict democratic electoral competition – even in societies that are not ethnically diverse.  相似文献   
968.
任海涛 《法学杂志》2012,33(3):140-145
法官素质高低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关系重大。清代基层司法判牍中反映了当时法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他们之所以形成这些素质,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社会阅历、工作职权三方面的影响。这个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在司法改革中,如何认识法官综合素质、区分不同类型法官素质差异,并且对我国未来法官素质提高进行预期,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69.
以1988年至1993年第七届中央政府时期的能源部改革为案例,运用分析性叙述的方法,深入描述这次改革的背景、方案、运行、结果及影响。在分析能源部改革历史逻辑、总结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观点:(1)大部制并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协调的问题,仅仅提供了协调的机会和可能性;(2)以简政放权为目的的大部制改革难以实现部门协调的目标;(3)在对行政改革进行评价时,必须重视改革文化的培育与维护。  相似文献   
970.
行政中层是一个行政组织中处于中间位置的行政层次,由于行政职能过多、过细以及行政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形式主义,导致行政领导不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行政事务上,而行政中层可以利用在组织内所处的承上启下的位置,通过掌控行政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产生“中层行政”现象.“中层行政”现象启示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和精简政府职能,减少形式主义,改进行政方式和行政文化.同时,注重提高行政领导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行政领导权责相符,强化对行政中层的监督,避免负面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