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杨波 《行政与法》2012,(5):126-129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在校成年大学生起诉父母索要抚养费的相似案件,不同法院的判决往往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对"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的规定存在缺陷。在《婚姻法》相关内容细化之前,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作出明确规定,一是明确"父母有给付能力"为成年子女请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前提;二是细化对"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的解释,甄别情况肯定或否定在校成年大学生对父母的抚养费请求权。  相似文献   
102.
民法学界通说认为,婚姻家庭法是私法,是民法的组成部分。但是,从法律体系架构的角度考察,婚姻家庭法并非只是私法。法律体系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并非绝对,二者互为关联、互相影响。以我国现行《婚姻法》文本为分析对象,可知强制性婚姻家庭法律规范占绝大部分;国家公权力介入婚姻家庭,维护弱者的权益相当必要。因此,有必要转换思路,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确认婚姻家庭法是公私混合法的性质,以求符合婚姻家庭的基本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3.
本文认为分居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分居的形式、理由、效果和分居的终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4.
建国初期《婚姻法》颁布后,广大妇女婚姻自主的正义要求遭到了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顽强抵抗,致使数万名妇女因而自杀或被杀。贯彻《婚姻法》运动的普遍开展,不仅制止了广大妇女因自杀或被杀而导致的死亡问题,而且形成了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未来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和2010年全国百村调查数据,从性别、出生队列、人口流动与区域视角综合分析性别失衡下农村人口的婚姻策略和婚姻质量状况。分析发现,男性婚姻挤压对农村人口婚姻策略的影响初露端倪,明显降低了婚姻质量,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婚姻的正负影响相互交织,男性婚姻挤压对婚姻影响的地区差异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06.
婚托是影响我国婚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违法行为 ,它不仅直接损害婚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玷污婚介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而且还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 ,败坏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风尚。文章分析了我国婚托的现状、危害、产生原因 ,并提出识别和预防措施。 1 查验婚介机构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格 ;2 查看婚介服务是否规范 ;3 看婚介机构收费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07.
由婚姻的概念纷争引起的关于婚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们对婚姻概念的认识分岐来思考婚姻现象的特殊性 ,认为婚姻这种人类社会的两性关系形式 ,是以男女两性的性的差异和本能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男女两性共同生活关系。婚姻以其主体的差异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间的永久性、社会的认可性、排他性为其构成要素 ,并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08.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2001年婚姻法增加的内容,完善了我国的婚姻立法。文章试就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意义、性质、主体和范围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9.
论我国婚姻无效与撤销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在制定之际 ,考察我国现行婚姻无效与撤销制度之不足 ,借鉴外国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提出修改、完善立法的建议 ,以供我国立法机关参考。  相似文献   
110.
In 2013 the Maltese Labour Party returned to power after 15 years in opposition, securing the single largest majority in the island's post-independence history and on a platform promising civil unions for same-sex couples. Asking how LGBT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rights became mainstream in a country synonymous with Catholicism, the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the adoption of the Civil Union Act is the culmination of ten years of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Employing concepts of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fit as well as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ies of elite socialisation and epistemic communities, it concludes that while policy fit account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equality laws, the Civil Union Act depended on the social democrats' need to retake the progressive agenda. Elite socialisation – particularly among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helped reframe the issue, encouraging the party to adopt this policy while the Europeanisation of the LGBT lobby reminded the social democrats that the LGBT minority, long hidden and browbeaten by Church teaching, now sought recognition and e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