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21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7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研究近代中国各种变革的理论范式有两种:"武装斗争的革命范式"和"现代化理论范式".笔者以为,还可以有第三种研究范式,即转型社会理论范式.在转型社会理论范式中,近代三次变革与当今改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构性.近代三次变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脱节、权力资源的匮乏、无理又无节的症垢恰好也是当前改革开放应该极力避免而又极易堕入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2.
晚清学术与经世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占元 《理论学刊》2004,2(3):91-94
经世致用是儒学的传统。在晚清学术史上,无论是治今文经学的魏源,还是力主宋学的曾国藩,或是兼宗汉宋的张之洞;不论是强调公羊学的康有为,还是宗师汉学的章太炎,他们都踏上了经世之途,顺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促成了晚清经世思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53.
该文对以往普遍认可的以满族贵族同汉族统治者和农民军为代表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提出质疑。认为南明时期抗清的历史正当性 ,应以是否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架构及中华文明为标准。不能将国内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取代另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对中国的统治与近代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相提并论。从这一视野出发 ,对孙可望领导的大西军余部与永历小朝廷“联合恢剿”所掀起的第二抗清高潮的主客观条件、进程及其历史正当性进行了论述。认为当清初全国统一大趋势已经出现并不可逆转之时 ,抗清的历史正当性便会衰减 ,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前进的阻力。其成败并不以联合抗清的双方甚或某个领袖人物是否仍坚定不移地抗清为转移。  相似文献   
54.
许多学者认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清代晚期,事实上,从清代中期学者的妇女观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可以说,从清中期学者的妇女观到清晚期学者的妇女观的嬗变,与妇女解放运动从萌芽到异军突起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5.
动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动机的探讨也是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从中国先秦时代孔孟的论述,到近代西方系统、完整的介绍、阐释,动机这一教学成效中极其关键的因素,也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接受、认可,并发挥着日渐突出的作用。我们试从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入手,初步探讨动机的成因以及作用机制,并结合当今语文学习做实际和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56.
俄罗斯佐领是由因为侵入中国领土而被清朝政府靖边时俘获的俄罗斯俘虏和投诚者组成的,大约有100人,1668年设置半个佐领,1685年设置整佐领。  相似文献   
57.
刑名师爷是清代司法正常运作的重要角色之一,故而探讨其处理案件过程中的原则,是认识清代刑名师爷本人及清代司法理念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对“绍兴师爷”汪辉祖理案时诸如宁人息讼、详审慎断、准情用法、示民以信原则精神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法表儒质”特征。  相似文献   
58.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59.
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晚清司法改革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西方文化的广泛入侵。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的演变,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制度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司法表现。晚清司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企望通过修律新政以期挽救行将就终的晚清皇权统治,但其直接动因乃是肇始于收回因西方列强入侵而逐步形成的领事裁判权,从而维护固有的司法主权。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法权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0.
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史上的转捩点,它瓦解了传统的帝国,却没能顺利完成新的民族国家建构;它组建了共和政体,却没有带来共和与民主。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宪政的生长,不如说是迷信西方模式所造成的苦果。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争论,背后实际上隐喻着制度论与文化论的分野;在是否应当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它们既相通又冲突。只有将制度论的理性建构与文化论的经验累积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致宪政的坦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