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1篇
法律   199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60篇
综合类   39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是实践社区警务最早的国家。构建中国社区警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构建社区警务,必须贯彻改革精神,解放思想,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对警务重心、警务模式和警务风格重新调整,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深化派出所和刑侦体制改革,并应建立与之配套的民警巡逻体制。  相似文献   
82.
农村合作基金会缘起于农村社区对生产资金的需要及现行农村金融系统不能予以充分满足的合力。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运行中的失误曾造成农村金融体系的振荡 ,但其主要原因并非源于该制度设计本身 ,反而恰恰是其运行背离该制度设计的结果。因之 ,我们对农村合作基金会不能因噎废食 ,简单地取缔了事 ,而更应该使该制度周详、完善 ,以规范、矫正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运行 ,达成设立该制度的初衷。  相似文献   
83.
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任务,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论述警察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以及和谐社会中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深化警察公共关系的相应对策,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对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鲜明特色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作必要探讨。  相似文献   
85.
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也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但我国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生态文明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 ,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补充 ,还是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建设主要应从观念、制度和行为着手  相似文献   
86.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业已发生的深刻变革,即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已经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作为现代公民社会基本组织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动员与社会参与、监督人大行使职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与建立公民社会等方面,对完善人大制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工会的作用愈加凸显。作为工会组织的机关报——工人报必须跟上形势,唱响工会报道的主旋律,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88.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行为监督和经济责任评价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许多因素能导致审计风险。因此,为了达到审计目的,保证审计效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89.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作出中央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这一决议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开放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时机日益成熟。本文从金融危机、准市政债券、中央债务依存度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这四方面作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背景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产生的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地方财政职能、完备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效果及可能面临的经济、社会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0.
International networks for social change are growing in number and influence. While they need to be able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chieve their purpose and determine ways in which to be more effective, conven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are not designed for such complex organisational forms, or for the diverse kinds of activity to which they are characteristically dedicated. Building o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eir paper, the authors present a set of principles and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that ar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task of evaluating such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