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5篇
法律   66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3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部分社会论是日本的法官们为界定审判权的范围,通过判例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工具,其理论基础是"有社会,就有法"的法社会学观点."部分社会"内部发生的纷争,与国家法律没有直接关系,应依据团体内部的自治性规则解决,审判权不宜介入.但实际上,日本各级法院面对有关部分社会的纠纷时,并非简单地固守部分社会论,有时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团体自律权进行司法审查.在思维方式上,部分社会论首先认定不属于审判权对象的事项,从而间接地确定审判权的对象.部分社会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从宪政的高度,明确"案件"、"审判权"的含义;根据审判权属性,选择理想的受案范围立法模式;以强化说理为着眼点,提高审判水平;以审判为中心,推动法学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02.
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人的自由,而其中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主要手段,应该反映当代经济关系并以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动力,最终保障人类实现自由。这一观点对于我国在法治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对法律自由价值的阐释实际上与和谐价值是互相依存、内在统一的。在这两种价值统一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建立正确的法律观,认识到法律应具有追求自由的价值,应当符合客观规律并将法治的完善看作一个历史过程,最终通过实现个人的自由以达到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603.
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中,往往都经历社会发展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无论是从外部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中国内部社会主义的发展来分析,已进入了一个“常态”发展阶段。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环境不同,当代社会主义不仅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常态化发展,而且面对着自身的常态化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视这些方面的“常态”内容,充分吸收这些常态化的制度建设、社会建设的成果,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和根基。当代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取得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正是以此为基点的建设性收获。  相似文献   
604.
田鹏 《长白学刊》2022,(2):127-13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5.
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社会转向活力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活力社会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这样的活力社会必然是开放、自由、包容和创新的社会。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今后不但要继续发挥好这个显著优势,而且要将大力建设活力社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化成为一项自觉的社会行动。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提倡并大力建设活力社会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06.
《Science & justice》2023,63(3):364-368
The stamp markings on wooden surfaces, which are placed on trees and products including antiques, indicate the status of trees and involve identifying data regarding the products. Such markings are obliterated either to facilitate illegal logging or to conceal product information. Despite the wide literature on the restoration of obliterated characters on metal and polymer surfaces, the recovery of defaced characters on wooden surfaces appears to be understudied. Several reference texts in the forensic marks’ examination literature suggest that water, water vapor, and alkaline solutions are useful in restoring the abraded markings on the wood. Since there does not seem to be any experimental study proving such success, this study aimed to fill this gap. This study conducted experimental research by using water, ethanol, ammonia, and chloroform to recover the scraped characters on samples obtained from walnut, beech, spruce, oak, and cedar trees. The cold-stamped characters, which were defaced at varying depths, were restored using vapor and liquid phases of four solvents. While the vapor phases of water, ethanol, and ammonia yielded good outcomes on all types of wooden surfaces, the liquid phases did not seem to be useful in the revisualization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the vapors, which varied between 62 and 220 s, depended on the type of wood. The restoration technique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on-site usage, easy application, utilization of low-cost solvents, rapid recovery, and effectiveness on various wooden surfaces. Overall, the restoration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research appears to be fruitful in retrieving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on wooden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