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0篇
  免费   38篇
各国政治   133篇
工人农民   108篇
世界政治   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92篇
法律   433篇
中国共产党   87篇
中国政治   221篇
政治理论   192篇
综合类   56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如何有效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更好地掌握执政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混沌理论的视角,分析混沌理论在新媒体传播规律中的运用,提高执政党在新时期对新媒体的把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22.
债权人会议作为全体债权人的自治组织,既是企业破产的一种利益平衡器,也是统一债权人意志与行动,保证破产有序进行的自治性团体。金融机构破产是企业破产的一个分支。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破产时债权人权利与普通商事企业破产时债权人权利的差异性,同时,债权人的权利内容和权利行使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金融机构破产债权人会议与传统的债权人会议在功能、履职程序、价值目标方面存在冲突。但是,不能因为这种冲突而否定债权人会议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价值,立法者所应该做的是对其功能、职权和履职程序进行适应性修正。  相似文献   
23.
生态良知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良知是从生存论意义上探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善"的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从差异论的视角分析,个体化社会是社会差异化发展的产物,生态良知则是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现代人与自然的差异片面扩大,生态良知在个体本位中的存在样态便呈隐性状态,这是个性张扬的结果。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是生态良知存在的根基,理性地考察个体本位中的生态良知,对于当代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陈柏峰 《法学家》2012,(1):27-41,176
"宜黄事件"是一起因传媒监督而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事件。对该起事件的调研及对相关新闻内容的梳理表明,其传媒监督权行使的信息基础存在瑕疵,有违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相关传媒也未能坚持中立的立场,报导中未能做到尽可能的客观公正,未能兼顾冲突双方的话语权。因此,该案传媒监督权的行使出现了法治偏差。这与传媒介入的特性有关,更与传媒追求商业利益的倾向有关。社会和公共领域中的政治力量,也可能影响传媒监督权的立场。承担公共表达职能的传媒,是现代法治国家共同价值的维系纽带之一,因此需要平衡商业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制约,塑造传媒监督的健康立场。这可以通过职业伦理约束和法律规范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25.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是师德建设的践行者。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面向社会大众的形象维护,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建设。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对于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对行政诉讼制度而言,应逐渐将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行使公共职能组织的管理行为纳入受案范围,打破此类组织自身对纠纷解决的垄断和对司法审查的排斥。而司法在高校行政案件审查时,也应当保持司法谦抑和自制,适当尊重高校自主权,减少司法干预学术的嫌疑。司法的谦抑和自制,在受案范围、受理时机、审查依据、审查强度、裁判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当予以体现和坚持。  相似文献   
28.
明治维新后,伴随着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日本的社会教育也应运而生。本研究不仅考证了社会教育在日本的由来,确认了社会教育乃日本明治以后出现的特有的教育形态;并从教化型、民主型、终身型等三方面厘清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学者对社会教育的多元界定;而且对日本的社会教育和社会事业、社会政策、国家教育、国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日本社会教育概念的五个特征,即丰富多样性、暧昧模糊性、服务主体性、法律健全性、实践追求性等。  相似文献   
29.
Why has loyalty to the Kim Family Regime and the Worker’s Party diminished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despite a rise in the average standard of living, greater social mobility, and a regime policy of benign neglect towards marketization? Unthinkable in the Kim Il Sung era, the increase in expressions of resentment toward the North Korean authorities represents a shift in the ideology, behavior, and motivation of the population. Four critical factors have heightened tens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North Korea,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loyalty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zations, the declining importance of party membership,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media, and the rise of rent seeking and extractive policies. While all play a role, it is important and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cause. Extractive policies and rent-seeking position the regime and the people in a directly adversarial relationship. All tiers and agencies of the government have become complicit in efforts to siphon off profits, control market actors through crony capitalism, rent seek, over-regulate, and compete against private market actors, causing the residents to express frustration and resentment towards a government that does not have their interests at heart.  相似文献   
30.
什么是民政,民政有没有理论,如果民政有理论,同哪些学科、理论关系最为密切,民政工作是不是只是国家、政府民政职能部门的事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界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展开认真的研究,给出具有共识性的回答。本文拟从民政与人政、民政与政府、民政与民本、民政与民权、民政与民生以及民政生态等角度,对民政问题的相关内容做些理论上的探微。本文认为民政有理论,而且民政理论应当先行于民政实践,政治学应当关注和加强民政问题的理论研究;认为从特定意义上说,民政亦即人政,民政不仅以"民"而且以"人"为中心或核心,民政应以人为本,民政工作不仅仅是国家、政府民政职能部门的事,整个国家和政府的机构设置都是为着民政的,并以民政为核心,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认为以人为本的民政理论与实践工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