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5篇
  免费   108篇
各国政治   56篇
工人农民   85篇
世界政治   6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0篇
法律   943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480篇
政治理论   340篇
综合类   11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For the past 5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d emphasis on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in particular, the promotion of experimental designs as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evidence. This interest has been fuel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demand for accountability that links budget allocation with program performance.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gency within the Office of Programs in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is undertaking a number of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address the need for evidence-based programs. These efforts have focused on making improvements upfront in the grant selection process so that well-designed evaluations will be undertaken and in th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ongoing evaluation research grants so that implementation and design issu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addressed. Evaluability assessments is a key strategy that NIJ is relying on increasingly to identify programs that have a high likelihood of being successfully evaluated. Whether these efforts will lead to an overall increase in the rigor of NIJ-supported evaluations remains unanswered at this time.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相似文献   
32.
专修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认识问题的程度差异较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3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突破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举措。理论界围绕党务公开的内涵、党务公开的依据、党务公开的过程、党务公开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进党务公开的路径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看法。进一步加深对党务公开的理论研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4.
提高工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应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需要。该文在分析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点意见,以此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5.
从历史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和追寻共产主义的足迹与毛泽东的政治个性和伟人情怀相联系进行探讨,进行社会政治学与历史人物政治个性的相关互动研究,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36.
涉毒类女犯是一个特殊的人群。通过与全国常模比较,研究该类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说明涉毒类女犯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有针对地开展矫治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她们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提高这一类毒品犯的社会责任意识,起到自我矫治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罪犯矫治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7.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中被告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作为第三人制度的一种,其主要功能就是扩大诉讼解决纠纷的能力,实现诉讼经济.以两造对立的诉讼结构为基础,以诉讼合并理论为视角,对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主参加诉讼之被告予以分析可以看出:主参加之诉的被告的确立,是以本诉的双方当事人为共同被告,还是以本诉的一方当事人为被告,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实现查明案件事实,实现纠纷的一次性解决.  相似文献   
38.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种类不能全面概括司法实践中起证明作用的材料,建议立法补充相应的证据种类。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证据的归类和排序存在缺乏逻辑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必须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39.
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学的提出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学既有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支撑,也有信息科学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学以独有的、可以界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认识、生成、开发、运用、管理以及技术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学必须坚持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学与信息学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坚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环境中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federalism matters for the policy‐designing process and the resulting policies in the field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four countries, Switzerland, Germany, Belgium and Canada. It reconstructs from an actor‐centred perspective how federalism interacts with other country and policy‐fiel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empirically assesses how this interaction influenced the final policies. By focusing o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federalism on public policies beyond the standard discussion of the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of feder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