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7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 of Michael Grenfell's Pierre Bourdieu: Agent Provocateur provides an ideal opportunity for a career retro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sociologist who, in recent times, has taken most seriously his role 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indeed, one who gradually warmed to the status of ‘universal intellectual’ with increasing postmodernist disapproval. The French context of Bourdieu's development and reception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32.
科学观察有期望 ,科学的期望作为原始结构在同化过程中生成理论体系。科学家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滋生科学的眼界和指向 ,眼界规定理论的形式 ,指向规定理论的内容。科学的发展包括内容上的补充和形式上的变异。科学的创新要求对旧有体系提出问题并展开批判 ,实质是理论形式的变异 ,但在内容上包含着大规模的补充。  相似文献   
33.
个人命名制、民族性与多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命名制是一种文化现象,各民族文化现象无不具有相对性,个人命名制当然不能例外.从任何一个民族的现有命名制度出发去对异民族的命名制度简单比附,以定其优劣,都是错误的做法.每一个民族的命名制都是为适应本民族的社会需要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社会需要不同,其命名制理当互有差别.保持各民族命名制的差异,一方面可以使命名制所反映的社会公认血缘关系与人类的实际生理血缘关系更为接近,因为不管哪个时代人类的婚姻,在本民族内发生的机率总是大于异民族间通婚的机率,保持各民族命名制中的差异,与这种实际的婚姻是吻合的,它可使我们从命名的客观实际上就可以判断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认血缘关系上的远近,使人类更利于规避近亲通婚.另一方面.多种命名制度的并存有利于避免产生同名现象的困扰.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要用有限的音节符号区别出众多的个人,都得接受数学规律的制约.多民族命名法的并存就可以使姓名的结构多样化,命名构成要素多样化,  相似文献   
34.
本文考察了美国韩裔移民人口数量的变化、居住的模式以及其经济和职业调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韩裔移民高度的种族认同和相对低水平的同化情况,试图较全面地刻画出美国韩裔移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35.
Abstract

In many societies, feeding one’s family in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ly appropriate way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being a mother and a wife. For migrants, foo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This paper uses archival evidence, media coverage, memoirs, and oral histories to explore how policies associated with food in migrant hostels impacted on, and interfered with, the central role of food in the commensal circle of the family, an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grant women as wives, mothers, and cultural gatekeepers. We identify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is negative cultural impact: the preparation of quintessentially ‘Australian’ menus that were alien to most of the population; communal dining arrangements which disrupted the basic social activity of commensality; and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no need for women to prepare food for their families, and no opportunity to do so since having private cooking facilities was illegal. The impact of these eating/dining experiences on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 was obviously profound: even today, the topic of food and enforced communal dining is among the first and most vivid of memories, typically negative, reported by those who transitioned through the hostels.  相似文献   
36.
二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在文化上也逐渐融人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行.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强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37.
沈海梅 《思想战线》2002,28(6):66-70
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和文化的边缘地区,明代以来在国家政治进一步一体化的过程中,边缘的云南文化在汉文化的改造、重构下被整合进文化主流中。作为云南地方文化承载者的妇女人群也成为这场文化改造运动的重点塑造对象,其结果,就是在明清云南地方志书中出现了包括节妇、节孝妇、贞女、烈女、慈母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列女群"。这一特殊社会人群在云南历史中的存在,被赋予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