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1篇
  免费   69篇
各国政治   116篇
工人农民   77篇
世界政治   1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5篇
法律   515篇
中国共产党   82篇
中国政治   262篇
政治理论   180篇
综合类   5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ABSTRACT

After Myanmar ended military rule in 2011, significant foreign investment arrived to facilitate a profitable transition to an integrated regional economy, and under the promise that foreign actors can help facilitate peaceful long-term development. However, these firms have also tacitly supported an ethnic cleansing committed by the government that most have partnered with or funded. This article builds theory on economic opening, development and conflict, using research from Myanmar to forward three arguments about business actions in fragile, at-risk countries. First, international-led regulatory reform has had little impact on endemic corruption at the micro- or meso-levels, as local elite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remain the primary beneficiaries. Second, ‘development’ is a contentious topic, defined locally not as broad societal growth but the unjustified picking of winners and losers in society by foreign entities. Third, business ventures are exacerbating ethnic tensions through a liberal peace-building mentality that is unresponsive to either local conflicts or local communities. The article closes by offering three ways that these findings open future research avenues on business engagement as peace-builders and development agents in developing yet fragile states.  相似文献   
932.
宋晓 《法学研究》2010,(5):183-195
程序法视角和程序法原理对于分析冲突规则依职权适用抑或任意性适用的问题虽必不可少,但程序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均不能成为冲突规则任意性适用的基础。在法官依职权适用冲突规则的制度下,必须强化法官对冲突规则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释明义务,以防发生突袭裁判,并由当事人证明外国法。只有依职权适用而非任意性适用冲突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依据国际私法体系所享有的法律适用的权利。  相似文献   
933.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因其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匹配有效运作了两千多年,不仅维护了家庭的稳定而且强化了既定的社会秩序。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同时迫切要求以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基础,实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934.
常安 《法律科学》2010,28(2):3-11
本文从"良性违宪"学说的萌发,法学界对于该理论的回应,直至"宪法变通与地方试验"说的提出,来对相关宪法变迁理论进行一个初步梳理和反思。文章指出:"良性违宪"行为的产生,除了宪法技术和分权机制的原因,还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制度突破模式与"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之宪法修改模式的相互冲突有关,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则正在于改革本身;同时,这种表面上的冲突,实际上恰恰构成了改革时代宪法变迁模式的内在理路:从制度试验到推及全国到党的理论到宪法确认。  相似文献   
935.
论侦查人员的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人员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人员。其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与犯罪嫌疑人权益维护者、刑事追诉者与刑事辩护者、犯罪嫌疑人权益的限制者与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障者、举证责任承担者与犯罪信息弱势者之间存在着角色的冲突。导致侦查主体角色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侦查价值的多元追求、侦查主体的理性假设和侦查完善主义的期待。避免和化解冲突的方法是:角色的合理定位、部分角色的分化、角色之间的层次化以及加强角色的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936.
教育改造工作科学化是推进监狱工作"三化"(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监狱机关应针对教育改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专业化的民警队伍,探索科学的教育改造方法,建立科学的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体系,努力实现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93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全球化问题成为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视角,追踪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关新全球化过程中一系列重大而根本问题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说明新全球化问题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938.
张春良 《河北法学》2006,24(6):103-108
公正与效率构成国际商事仲裁价值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内在张力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公正价值应通过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宏观结构、中层结构和微观结构展现出来;效率价值分化为仲裁规范的静态效率和仲裁活动的动态效率,应合理搭配二者以使效率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与衡平决定了国际商事仲裁必须合理配置二者的关系,并采取效率相对优先的位阶模式.  相似文献   
939.
转型期中国的大众文化与传媒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问题摆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是因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的全面交流,其裹挟而来的文化冲击也进一步促使传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内含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当下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应确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成熟、健康的文化形态,大众媒体应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努力寻找出一条展现自身使命之路。  相似文献   
940.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监狱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监狱监管改造工作中发生突发群体事件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强。监狱突发群体事件以其突发性、难以预测控制性和破坏性,严重威胁着监狱的安全稳定,是当前监狱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防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