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8篇
  免费   149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2012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389篇
政治理论   137篇
综合类   13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81.
测谎结论对案件事实具有明显的证明作用而具有证明力 ,但在我国因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其合法性而不具证明能力。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赋予测谎结论合法性 ,将其纳入到刑事诉讼证据的体系中 ,明确规定其为认定事实和定罪量刑的依据 ;同时应尽快完善测谎技术、更新测谎设备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282.
以德治国,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否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地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德治国的正确实施能够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个体的道德自律是法律他律的基础.以德治国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市场快速发展与滞后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尖锐矛盾造成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兼治民德与官德.  相似文献   
283.
行政主体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对既定事项进行判断、权衡,作出决定的行政措施即无法律依据行政裁量。法律规范的滞后性、不周延性等特点,必将导致"无法律依据行政裁量"的大量存在。依照"形式法治"的观点,无法律依据行政裁量属于违法行为,应该被禁止。然而,按照"实质法治"的观点,却并非如此。可以允许型无法律依据行政裁量有其正义基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容忍。但其要满足不违背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和立法目的,基于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整体稳定的考虑和基于个案正义的考虑等条件,并且要接受原则之治以及通过事后说明理由制度接受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相似文献   
284.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法定证据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规定比较粗糙,司法实践中对鉴定结论的使用缺乏有效的规制。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通过对鉴定人与鉴定结论的限制,保证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事实证明,鉴定结论并不天然地具有证据能力,运用证据能力理论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能够保证合法有效地运用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285.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286.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特征的论述及实现法治途径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应选择推行型法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民主政治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7.
《民事证据规定》的颁行使我国的民事证据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完善,但仍然存有诸多不足,其最显著者就是没有对民事证据法进行实体和程序上的划分,而这也是当前民事证据法理论研究所没有关注的。应对民事证据法进行实体和程序上的划分,并对二者进行理论界定。  相似文献   
288.
China has thoroughly amended its corporate law and hastens to formulate an anti-monopoly law. To rebound then deny the planned economy once adopted, China firmly practices marketization reform. However, common-recognized rules haven’t taken shape without sufficient gaming and, lots of quick introduced legislations are only superficial provisions. As the trend of corporate legal syste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are the two contraries but not contradictory directions during the recent reform of China’s corporate law. One is deregulation, e.g., introducing one-person company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approval system to registration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any; while the other is adding various provision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iability to the Company Law for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ctual controllers, directors, supervisors and top managers. The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of China not only prescribes unfair competition but also counters monopoly. In general, it mainly focuses on anti-monopoly provisions, to popularize the concept and value of free market, making systematic regulations on any kinds of monopoly. This article reviews its background, process, mean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As there remains somewhat a mystery that China rapidly develops, it may also reflect a fringe of the reason.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Global Fellows Forum, the Hauser Global Law School Program,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25 October 2006. The author is a global research fellow of the Hauser Global Law School Program, NYU School of Law. He is grateful to Jerome Cohen, Eleanor Fox and William Allen for most helpful comments, to J. H. H. Weiler for aborative presiding, and to Hua Xiao, Justin Fong, Alex Wang and Han Han for English language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289.
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过程体现出乡土社会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交涉,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对话。通过国家与社会范式对乡土社会纠纷解决的分析,可以发现,乡土社会法律多元的实质是多元权力的交涉和互动,并由此可以进一步揭示乡土社会纠纷解决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290.
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诉证据标准与其他配套制度机制一同维护着公诉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一方面,在理论上,公诉证据标准并非一个独立的论题;另一方面,在比较法上,当今中外刑诉制度中的公诉证据标准也没有高下之分,均必须遵从公诉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逻辑。西方法治国家的公诉证据标准辅证了这一制度逻辑。反观我国,当前承担公诉权合法性功能的配套制度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公诉权的合法性只能依赖于较高程度的公诉证据标准和较强程度的犯罪控制能力。在此意义上,理论界对我国现行公诉证据标准过高的批评,似乎未中要害,急于降低我国当前的公诉证据标准,不仅缺乏程序制度基础,而且会挫动公诉权的有效性,并最终损及公诉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