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5篇
  免费   124篇
各国政治   83篇
工人农民   171篇
世界政治   10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5篇
法律   1122篇
中国共产党   294篇
中国政治   496篇
政治理论   419篇
综合类   10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引起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的情形有 :时效完成、刑法规范更替 (部分 )、犯罪人死亡、赦免、刑事责任承担完毕、缓刑考验期满、复权、前科消灭、诉权消灭。与民事、经济等法律关系的消灭不同 ,犯罪人死亡必然导致刑事法律关系消灭 ;犯罪的消灭对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刑事法律关系消灭的法律前提是有关刑事责任消灭的刑法规范规定 ;刑事法律关系消灭的事实前提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依照刑法规范规定能够引起刑事责任消灭的非罪行为或非罪事件  相似文献   
82.
《Labor History》2012,53(4):519-52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working-class custom of “can rushing,” a.k.a. “rushing the growler,” which was the common saloon-era practice of carrying alcohol (usually beer) from a saloon in a pail for consumption elsewhere. The ubiquitous saloon served as one of the most contentious spaces between the middle class and a burgeoning working class during the Gilded Age/Progressive Era, and reformers attacked it as a blight on their communities and working-class drinking customs as a threat to a moral and orderly society. Reformers' efforts to restrict can rushing was part of a larger effort to impose middle-class control over workers'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ir parental prerogatives. For much of the working class the saloon and the cultural mores that surrounded it were a mainstay of their culture. While men were the primary customers of the saloon's interior, “rushing the growler” turned women and children into saloon customers as well. Reformers portrayed this practice as the lowest form of saloon patronage for me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rguing that it was a dire threat to the moral welfare of women and children. Much of the working class, however, viewed this practice as an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way to consume alcohol in the workplace, on the street, and in the home. This study will consider how the struggle over can rushing politicized this cherished working-class leisure activity.  相似文献   
83.
进入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多重特征,体现其发展的新意义,也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需要从确立科学态度、培育有效载体和创新实现途径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性的探讨,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4.
在社会经济形势快速变化、大学生认知接受心理呈现稳定的代际差异等情形之下,需要从四本全国统编教材所涉理论知识的拓展、中央重大会议精神的主动学习、社会经济最新动态信息的及时追踪以及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科学构建等途径,探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转换所接"地气"的真切图景,全面推动话语体系"接地气"转换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85.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努力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增强教学实效,进而贯彻落实"政治建警"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86.
《Critical Horizons》2013,14(2):229-24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Habermas' critique of German Idealism is misguided and that his rejec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subject is unjustified. Critical Theory needs to recognise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vity for all social philosophy if its theoretical aims are to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e of subjectivity to Critical Theory the essay draws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mind and on the work of Manfred Frank and Dieter Henrich.  相似文献   
87.
88.
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结合观察和深度访谈法,选择省级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为个案,考察其学习、传承伊玛堪的具体过程,提出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既需要作为个体生命的代表性传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政府、市场、专家学者、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与其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89.
现代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源于英国,是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肇始2004年,2009正式建立。随着实践的发展,司法实务部门和理论界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渐趋统一,但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究竟应当如何定位,也就是说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律属性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期望该制度全面解决刑事被害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此必须要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现行的其他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刑事被害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0.
雇员向媒体或有关监管部门"吹哨",可以及时制止公司违法甚至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起到减轻政府监管压力的作用。但是雇员的吹哨行为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却违背了对公司的忠诚义务。雇员"吹哨"的正当性源于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并保护公众利益。如何规范雇员吹哨,控制雇员吹哨的副作用,是我国法制建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员工"吹哨"实现社会有效监督的关键在于依法明确各项权利行使的边界。雇员吹哨的动机及实现的社会效果都是衡量这一边界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引导雇员在边界内理性"吹哨",从而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