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4篇
  免费   243篇
各国政治   171篇
工人农民   67篇
世界政治   2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3篇
法律   556篇
中国共产党   106篇
中国政治   185篇
政治理论   834篇
综合类   4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内涵到实践路径不断得以明确,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民主治理是新时期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教代会工作的改革创新也就成为了这一目标下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论证教代会改革创新的理论逻辑必然性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审视高校教代会的工作现状和改革创新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加强党对教代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教代会改革创新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以及夯实教代会民主治校工作中源头参与的实效举措这三方面的治理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82.
劳动关系不仅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中需要探索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共享发展成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政府干预、我国劳动关系治理的历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可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等提供参考。研究认为,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出发,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吸取国外劳资冲突的教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探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应立足国情,从实践走向理论,并将理论回归实践,理性、客观地分析劳动实践需要解决的深层根本性问题,从而为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3.
在风险社会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沟通已成为应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脱域"特质的陌生人社会逐步形成,且移动智能终端进一步普及使得生活场景向虚拟化趋势发展,社会生活现状的改变对风险沟通提出了新要求.应从风险治理、立法完善、专家系统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完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中的社会信任机...  相似文献   
84.
封帅 《俄罗斯学刊》2022,12(2):5-29
俄罗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外在形态是“一体两翼”式的政策网络,以《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作为基本战略构想,以数字经济框架内的人工智能“路线图”和人工智能联邦项目建构发展议程,以《2024年前俄罗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监管发展构想》为核心确立监管议程。而俄罗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实体结构则表现为在联邦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二元平行系统运作模式,由国防部担任操盘手的军事人工智能板块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闭环系统,而以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为主要操盘手的民用人工智能板块的运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特殊的治理体系源于俄罗斯人工智能战略的底层逻辑,是俄罗斯政府面对战略目标与现实困境巨大鸿沟所做出的现实抉择,这种剑走偏锋的设计虽然取得了部分短期成果,但并未实际解决制约俄罗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能否走出一条人工智能发展的“俄罗斯道路”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5.
2020年是实现全面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执政党兑现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之年。脱贫攻坚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民生发展彰显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强劲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制度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需要构建精...  相似文献   
86.
School suspension is a common form of punish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s disproportionately concentrated among racial minority and disadvantaged youth. In labeling theories,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such stigmatized sanctions may lead to interpersonal exclusion from normative others and to greater involvement with antisocial peers. I test this im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schools by 1)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spension and discontinuity in same-grade friendship ties, focusing on three mechanisms implied in labeling theories: rejection, withdrawal, and physical separation; 2) tes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spension and increased involvement with antisocial peers; and (3) assessing whether these associations are stronger in smaller schools. Consistent with labeling theories, I find suspension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discontinuity in friendship ties,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respondents’ friendship preferences and self-reports of their peers. My finding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changes in perceptual measures of exclusion. Additionally, I find suspension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involvement with substance-using peers. Some but not all of these associations are stronger in smaller rural schools. Given the disproportionate distribution of suspension, m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n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is exclusionary form of punishment may foster inequality among these youth.  相似文献   
87.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s towards recruiting human resources for organizations. Through an in-depth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distributed among the sample and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PLS-Software. Results revealed that 50?75% of organizations use social networks in their organizations and all the identified effective factors in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s for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were confirmed, except for “hope for performance”.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have the highest impact on the usage of social networks in recruiting, “Social influence”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people’s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 the usage of social networks in recruitment and “Effort expectancy” had the least impact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In addition, Gender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have no impact o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usage of social networking.  相似文献   
88.
中国的基层执法深受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态的影响和塑造,“治理空间”可以同时容纳这两种因素,是理解中国基层执法的新视角。乡村治理空间为基层执法提供具体场景,其“拥挤社会”特性和“权力分散”特性,严重制约着基层执法能力。空间区域化机制通过建立综合治理(执法)体系,实现了执法机构的统合和区域化;通过将村级组织、村干部、网格员等纳入执法体系,实现了执法空间的分界和局部化;通过对时间和资源进行情境化配置,实现了时空分区。区域化机制重构着乡村治理空间,回应了基层执法权薄弱和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再造基层执法,提高了基层执法效度。  相似文献   
89.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面对地方治理需求侧(社会公民的期望)与地方治理供给侧(地方政府能力)之间的落差,应摒弃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二元对立模式,建立全新的"分权、互动"基层自治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共同履行公共职责。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经过创造性转化,为基层自治提供包括培养自治能力、培育自治组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协商、衔接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在内的充分而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90.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