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161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98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1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重点应统一名称、统一鉴定机构以及赋予当事人一定的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2.
鉴定意见是重要的诉讼证据,是法官发现事实真相的得力助手,但失范鉴定意见则起着相反的作用。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分别发文,对鉴定主体展开信用管理,对于存在失信失范行为的鉴定主体,纳入黑名单进行管理,需引起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3.
跨区域环境治理需要地方政府间的密切协作,同时也离不开具有更高权威的主体的介入。作为我国的跨区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保督察局应当在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功能缺位,长期以来区域环保督察机构在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我国区域环保督察机构在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基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通过对“污染影响跨区域”和“污染源跨区域”两大类我国目前主要的跨区域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可知,区域环保督察机构应当担任“监督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充分借鉴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框架,区域环保督察机构应当通过构建跨区域环境问题的信息和线索收集机制、督促整改机制和问责启动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涉跨区域环境问题执法的有效监督,从而发挥区域环保督察机构的跨区域环境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4.
孙津 《中国发展》2011,11(1):56-59
中国现代化的真实实施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从政治理念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当下农村土地制度的转型应该是创制一种单一代理的选择型公共制。在这个转型中,身份资格只是农民与土地关系的逻辑起点,经济活动的依据是由市场机制保证的选择性权利,制度和政策所要保证的,主要是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与各种统筹的道义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75.
本以制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主,对在社会科学领域影响甚大的新制度主义中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印第安纳学派的有关理论,该理论对于制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颇具洞见,有助于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6.
论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进光 《河北法学》2004,22(5):43-46
我国《担保法》对动产抵押公示采取登记成立主义与登记对抗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但存在许多缺陷。应通过民法典的制定完善动产抵押登记制度 ,建立统一的登记对抗主义、统一登记机关 ,规范登记事项 ;并适当引入烙印或刻记、购物发票背书制度、财产目录表制度、公证制度、动产抵押查询系统等 ,形成多元化的动产抵押公示体系  相似文献   
177.
本文以人力资本及其制度的契合为切入点,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供给、制度绩效和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述.人力资本积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和突破口,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制度的约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供给是相对丰富的,但正式制度短缺与非正式制度短缺仍然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瓶颈制约,实证调查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教育法律制度供给,创新经济制度,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形成人力资本开发的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17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explains in accessible terms major findings arising from the work of the long-ter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DGEC). In analyzing the roles institutions play in both causing and confron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project directs attention to three analytic themes – known as the problems of fit, interplay, and scale – and seeks to illuminate these concerns through empirical studies of marine, terrestrial, and atmospheric systems. IDGEC science has highlighted the pervasiveness of institutional misfits and begun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why misfits often prove difficult to eliminate, even when their existence becomes widely known. Research conduct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project demonstrates the growing impact of national and eve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ocal resource regimes. Similarly, IDGEC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reasons why policy instruments that work well at the national level (e.g., tradable permits) are frequently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transfer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o make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findings concrete, the project has explored the problem of fi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performance of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the problem of interpla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fate of tropical forests, and the problem of scale through an account of the limits of emissions trading as a policy instrument in the climate change regime.  相似文献   
179.
在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特定政治经济态势下,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作者阐述了现行劳教制度应予改革的缘由、根据,并提出劳教改革建言。  相似文献   
180.
王黎芳 《思想战线》2007,(1):109-113
利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选择行为的生成机制,可以得出招聘中男性偏好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组织认知定型化和正式制度虚置化所致。组织认知定型化是由非正式制度即传统性别文化塑造而成的,而正式制度虚置化则归因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不相容、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无效。如果要改变单位的选择行为,就要强化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