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132篇
各国政治   122篇
工人农民   63篇
世界政治   1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7篇
法律   1171篇
中国共产党   67篇
中国政治   229篇
政治理论   255篇
综合类   6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经济全球化与"体面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体面劳动"的提议,或者是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或者是出于保障现实中被忽视和侵害的劳动者权益的目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为尽早在中国实现"体面劳动",中国应该以国际劳工标准和"体面劳动"的内容要求为参照,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建立起一套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62.
现代贸易合作必须在规则中展开,要发展和拓展阿拉伯国家各种现实与潜在市场,必须了解、研究、熟悉阿拉伯"商规",其中货物贸易既是阿拉伯商贸传统强项又是当代贸易流通的现实领域,一些阿拉伯国家制定商贸代理法,是一种市场准入与合作共赢的制度安排,构成阿拉伯"商规"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63.
侯玲玲 《法律科学》2013,(4):104-116
利益调整所引发的集体争议行动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劳资争议的重要型态。基于劳资自治的保障需求,大多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对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这种侵权行为予以有限制的法律保护。我国因加薪所引发的集体停工频发,凸显了法律对集体争议行动失范及其法律秩序重构的必要。借鉴国外立法例,结合国情,我国宜采取消极立法模式,通过特殊的法律责任豁免制度和特殊的劳资利益争议处理程序,以规范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  相似文献   
64.
发达国家认为现有的TRIPS协议,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但其在知识产权执法实践方面仍然不完善。所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又发起并制定了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协议要求成员国强化打击假冒和盗版行为的力度,建立更高标准、更具体、更强硬的知识产权全球执法框架,并建立一个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机构以外的理事机构。ACTA的签订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会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应认真分析协议可能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5.
我国法律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应当以非法行医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此种将多次行政处罚后再实施违法的行为纳入刑事犯罪构成要件或者说作为罪量要素的定罪模式是合理的,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原则。但为了防止刑事制裁范围的肆意扩大,应从违法主体、违法程序及违法次数上对"非法行医被二次行政处罚后再次非法行医"入罪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实现人权保障和惩罚犯罪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6.
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包括行为条件和侵害法益条件两方面。通过对司法实践的考察发现: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不仅存在放任精神病人继续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风险,而且还存在不规范适用的情况。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自身具有不合理性,只有改革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才能够化解风险、规范司法适用。不限制危害行为和侵害法益是国外强制医疗客观要件的普遍模式。我国应当将"实施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犯罪程度"作为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同时有必要丰富强制医疗的执行方式,在住院治疗之外,增加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67.
Power shifts and especially power transi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military) confl ict.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PTT) does offer an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but no remedy. We suggest easing the tensions related to ongoing worldwide power shifts by introducing a new informal multilateral security governance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a concert of powers. The historical European Concert of the 19th century prevented the outbreak of great power wars for more than a generation by providing a cooper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shared norms and common procedure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tilizing a modernized concert of powers as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coming power shifts. In order to do so, we introduce two new elements in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1)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 satisfaction of the declining hegemon with the anticipated future order, and (2) a broader multilateral framework of major powers that overcomes the Power Transition Theory’s traditional bilateral “duel” situation. On this basis,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transition management becomes possible. We then work out the norm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historical concert and update it with a few new features that would be necessary for it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68.
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批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9.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2):101-112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over what variables, if any, will induce opponents to cooperate. The author isolated 12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grouped the first five together in his refined model as variable 6. The remaining variables are: worthlessness, supervision, conspicuousness, previous neutralization, absence of internal segmentation, military potential, and tradition as a neutral. Analysis was limited to bivari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variables (i.e., possible outcomes). Cases tested included examples from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The author discovered that disengagement would most likely succeed in a geograph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distinct Country, one previously neutralized, that had little military value, a politically organized population, and some military capacity. The most unpromising candidate would lack clearcut ethnic borders, internal homogeneity, and political unity. Disengagement, while no panacea, offers the advantage of many opening moves in a conflict reduction situation.  相似文献   
70.
王葆莳 《时代法学》2012,10(6):105-113
德国国际私法认为,识别源于对冲突规范所使用之“体系概念”的解释,发生识别冲突的原因在于内、外国实体法存在体系差异,内国实体法体系中存在漏洞,内国实体法和国际私法之间存在体系差异。在识别冲突的解决上,存在法院地说、准据法说和独立识别说等三种主要理论。在德国国际私法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地说占据主导地位,但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纳独立识别说,作为法院地说的必要补充。采用独立识别说时,法院一方面要对冲突规范中的体系概念进行广义解释,突破其在内国法律体系中的内涵范围,兼容外国法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外国法制度进行比较法分析,以确定其功能和目的。如果能够确认该外国制度和内国某一体系概念在目的和功能上具有对应性,就可以将该外国制度纳入该概念,从而拓展冲突规范的适用范围,否则就必须发展新的冲突规范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