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篇
法律   87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2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探索侦查程序的改革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侦查讯问的法制化又是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落实保障人权的背景之下,要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就必须提高侦查讯问方法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它既可以实现讯问的预期目的,同时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文章对我国侦查讯问中建立案例指导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构想,以期为案例指导制度构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12.
强奸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是开展侦查、用以查清和揭露犯罪的客观条件,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因此,从办案实际需要出发,就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方法策略进行探讨,对于做好强奸案件的审理工作、打击强奸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3.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直接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社会活动方方面面都应有所体现,侦查讯问也概莫能外。这里仅就侦查讯问中公民休息权保障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14.
沉默权规则作为西方法律制度演化、发展的产物 ,是西方法律制度结构性特征的体现 ,它和其社会文化、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选择密切相关。法律制度的具体机制、社会价值观等构成了沉默权制度的核心内容。而当前对沉默权制度的解读更多地是在建构论唯理主义的方法论指引下进行的 ,正是这样的思维进路导致了对法律制度文化意义的遮蔽。  相似文献   
215.
从侦查讯问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犯罪案件在犯罪嫌疑人、犯罪手段、犯罪证据状况和犯罪发现概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的特点;计算机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具有侥幸心理强烈、畏罪心理不突出的特点。对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讯问要采取“攻心”与“攻城”相结合的侦查讯问策略,运用以使用证据与说服教育相结合为主、辅以利用矛盾的侦查讯问方法,并应注意侦查讯问言语的技巧运用。  相似文献   
216.
论侦查讯问中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讯问中使用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是一种正常的讯问语言运用方式,本文列举实例分别论证了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17.
199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侦查讯问制度,在揭露罪犯、保障人权和追求诉讼公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实施以来,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严重失衡,侦查讯问程序和内容有待丰富和完善,相关制度配套不健全。要进一步完善侦查讯问制度,就要建立完善侦查讯问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侦查讯问程序,明确侦查讯问的原则及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218.
97年实行的侦审合并目的是好的,但是却导致整个刑事侦察案件质量的下降,侦审分离更适合中国国情,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能促进司法公正,减少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219.
艾明 《证据科学》2014,(4):414-424
借助司法裁判的方式,德国对何为刑事诉讼法禁止的欺骗性讯问发展出了一些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对解决禁止“欺骗取证”规定在我国侦讯中的适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原则,增强对犯罪嫌疑人口供自愿性保护的背景下,我国司法实务界应借鉴德国经验的合理内核,确立判明禁止的欺骗性讯问的基准,以指引侦查人员以合法的方式开展侦讯活动。  相似文献   
220.
A two-phased experiment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presumption of guilt that underlies police interrogations activates a process of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In Phase I, 52 suspects guilty or innocent of a mock theft were questioned by 52 interrogators led to believe that most suspects were guilty or innocent. Interrogators armed with guilty as opposed to innocent expectations selected more guilt-presumptive questions, used more interrogation techniques, judged the suspect to be guilty, and exerted more pressure to get a confession—particularly when paired with innocent suspects. In Phase II, neutral observers listened to audiotapes of the suspect, interrogator, or both. They perceived suspects in the guilty expectations condition as more defensive—and as somewhat more guil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presumption of guilt sets in motion a process of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by which expectations influence the interrogator's behavior, the suspect's behavior, and ultimately the judgments of neutral observ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