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81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108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1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1,27(3):58-6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并不是要西化,绝不能离开民族特色这个根,而是要在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融通中实现转换,比如言志抒情理论的延伸与转换、意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文艺社会功能的拓展及其特殊性、神思妙悟式艺术思维的肯定等.  相似文献   
232.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233.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传到我国后,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学习的认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的所有的人文知识的学习都不仅要关注外显知识,而且要关注缄默知识,因为缄默知识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缄默知识,就必须重视实践,重视体验。  相似文献   
234.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崭新文学样式,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猛、影响深远而又争议颇多.本文从网络写作、作者身份、作品内容、作者感情及作品文本诸方面探讨网络文学的虚幻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235.
源于1930年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的作家的政治激情,导致了人们对文学审美的特殊的偏颇性的理解,导致了广大读者对文学的特殊接受和偏颇性的审美预期,也导致了作家对文学审美的特殊的偏颇性的选择。在一个“非常态”的政治语境下,要在文学中追求“常态”的表达,不仅难以做到,即使做到了,这样的作品也许很难获得最广大的读者。从政治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文学表达这一独特的角度,可以使我们对30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36.
康拉德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灵>中描述了航海的故事,<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马林诺斯基描述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文化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他们的作品都反映出他们对于海洋的向往、对于异族文化的眷恋、对于西方文明的反思,同时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反映出了人类学文化.所不同的是,康拉德在他的小说中通过航海的故事探索了西方人的心路历程,同时发出了对人类精神的追问;马林诺斯基则是通过对异族文化的描述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他的"文化的科学"的民族志作品中明显带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痕迹.  相似文献   
237.
我国古代长期处在宗法式农业经济的社会形态里,史官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这对中国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行程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以致中国文学从观念到体制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一方面,史官文化以社会政教人伦为本位,崇尚立德保民,它在价值导向上规定了中国文学尤其注重政治教化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史官文化自身的学术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相互交织的状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杂文学体制。此外,史官文化还促成了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学史观的孕育和萌生,即将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时代政治的兴衰密切联系起来考察,从史的角度追溯文学源流与圣王之道的关系,以确立文学的政治教化统绪。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文学体制,无不显现着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涵盖。  相似文献   
238.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policy in revolutionary Cuba,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 centrality of dialogue with the general readership to the production, reception and regulation of literature. It first summarises the positions regarding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at have been asserted and essayed at various points along the sometimes chaotic trajectory of revolution in Cuba. It then examines reading-related policies and recent attempts within Cuba to re-orient reading pract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Período Especial [Special Period], and ends by presenting current Cuban debates on the need to mitigate dialogic breakdown between literary text and readership.  相似文献   
239.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在我们民族性中根深蒂固地沉淀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最显要处莫过于唐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逆天不祥、指天而呼、天(神)人合体。  相似文献   
240.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an account of judgment as writing which displaces and contests the conventional staging of the signifiers ‘law’ and ‘literature’. If judgment is understood as writing, then it is opened out onto the contexts which structure it, but which it must disavow or repress. To investigate this process, we read the judicial judgment of a killing of a gay man. In this text, the context that is simultaneously cited and repressed is that of literature - and specifically, Julius Caesar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iterature functions not as law's other in this judgment, but as a legal concept. Its chief performative effect is the concealment of a corpse: literature enables law to forget the wounds of the murdered man, and to bury his corpse within the grammar of fate. Our reading is an attempt to illuminate the scene of this crim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