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从管治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的政府转变,首先要弄清我国政府管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公共权力的来源及特征等属性,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实事,做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的负责的公仆”。  相似文献   
5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摩尔根等人类学家著作所作的篇幅巨大的笔记,表明了他晚年时期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放弃唯物史观原有立场和《资本论》创作,转向实证科学、经验科学色彩的"人类学研究"。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在其晚年笔记中并未转向所谓"人类学研究,"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原有理论和方法,从历史哲学层次,概括、借鉴人类学家的最新科学成就,系统探索唯物史观的新研究领域——国家与文明起源理论、原始社会理论。"人类学转向说"不符合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实际状况,是对马克思晚年笔记严重误读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
劳动者与劳动力各有不同的内涵 ,不宜相提并论。追求价值目标是市场经济的共性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商品”性质 ;工作岗位的变化 ,不影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54.
中国诗学从人的情意出发、禅宗从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儒学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共同达到这样的结论: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虽然离不开主体性,最后却要消融这主体性于天道的客观性。中国哲学称这种主体性融化于客观性的现象为“天人合一”。由于以“天人合一”观念为背景,中国哲学诠释学对人能否通过语言把握形上本体以及语言如何去把握形上本体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55.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校“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两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使"两课"教学更好地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两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要以考察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引导"两课"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6.
论张闻天的哲学思维方法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闻天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自觉地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充分显示了他的哲学素养。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张闻天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7.
社会主义社会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制度建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哲学功能与人生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内容与特性规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把它转化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内容,即让哲学变成与个体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生命力,让哲学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填补他们缺失的精神动力和生活准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许维安 《政法学刊》2003,20(1):85-87
目前影响较大的犯罪心理成因的综合动因论,既有科学、合理之处,又存在有待研究、探讨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结合法律实践,予以哲学的解构,这将有利于惩罚和预防犯罪,这将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0.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系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发展,二是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