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315篇
各国政治   158篇
工人农民   125篇
世界政治   40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6篇
法律   2022篇
中国共产党   282篇
中国政治   1484篇
政治理论   1171篇
综合类   33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832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70篇
  2009年   627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553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因为生命教育的目标符合公安工作的理念,生命教育能推动公安院校大学生人生观、职业信仰和忠诚观的正确形成,能清晰公安院校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认定,是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公安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必要又亟需。公安院校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使学生在认识和认同生命过程的基础上,领会生死、尊重人伦、弘扬人性、完善人格、反思人生、实现生命意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12.
基于对提供性服务歌厅的相处式社区考察,文章从主体和情境视角分析了歌厅老板对"小姐"的建构与言说及其不一致的现象,通过解读老板在言及他人时进行信息控制的感性意识和理性选择,阐述了主体建构的理论要点和一般机制:(1)主体建构是内化了社会建构的再建构;(2)当社会建构呈贬抑时,主体建构对内呈顺向弱化或逆向否定建构,对外呈顺向强化建构;(3)当社会建构呈褒扬时,主体建构对内呈顺向强化建构,对外呈顺向弱化或逆向否定建构;(4)主体建构与言说的不一致,是主体在情境中的自我呈现策略。  相似文献   
2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庞大的务工人员作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大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定居方式,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出现多年了。流动人口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组织是自身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方式。流动人口非正式组织对于公安机关的治安维持和人口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安机关应该重视对流动人口非正式组织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21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共行政学得以恢复与重建,并逐渐确立了其应有的学科地位,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院校公共行政学科学院化,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专业性学术组织蓬勃发展,创办了一批专业学术期刊,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研究方法不断改进,话语体系不断构建等。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公共精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没有形成完备的本土化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结构性失衡、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危机等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不过,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要立足现实,及时回应和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创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话语体系和本土化的公共行政学理论。  相似文献   
215.
Abstract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economic preference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class location for these preferences. This article assesses how social class and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affect economic preferences drawing on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In doing so, the article adopts a post-industrial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lass divisions. Even when time-invari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re kept constant (through fixed-effects estimat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ass location explain economic preferences. Thus, these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social class moulds preferences,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selection into classes. Moreover, people who change classes hold different economic preferences than their peers in the class of origin, but do not completely assimilate into their class of destination. This implies that growing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could undermine the class basis of politic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216.
对政府等公法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民事执行案件中存在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可能有碍公法人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损及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如若不能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会导致私权无法实现,有损司法权威。因而,为平衡私权之实现与公益之维护,对政府等公法人的执行须遵循必要的限度,给予其“规则礼遇”。对公法人财产的执行,以不影响公务推行为限度;对公法人执行程序的适用,应以维护其良好的信用和权威为保障;对公法人执行措施的适用,应考虑其依法行政的特殊主体地位和有序、高效推行公务,履行公务的履职要求,应限制适用间接执行措施。  相似文献   
217.
ABSTRACT

Why di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choose migrant labour to expand their labour force in the decades that followed World War II, while others opted for measures to expand female employment via welfare expans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gender norms and the political strength of the left were important structuring factors in these choices. Female employment required a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state intervention (e.g. childcare; paid maternity leave). Meanwhile, migrant recruitment required minimal public investments,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and preserve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Using the contrasting cases of Sweden and Switzerland,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weak left (labour unions and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and conservative gender norms fostered the massive expansion of foreign labour and a lat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Switzerland. In contrast, more progressive gender norms and a strong labour movement put an early end to guest worker programmes in Sweden, and paved the way for policies to promote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218.
公共性与私人性作为个体存在的两种形态,是异常复杂地糅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却出现了私人性超越并侵蚀公共性的现象。究其原因,传统公共性的剥削属性、浪漫主义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私人性对公共性的侵蚀。这虽有利于个体理性发展和人性解放,但同时也导致了公共性的衰落,从而引发信仰缺失、私人性膨胀、合作失灵等一系列公共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故应以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一弊端为鉴,重新审视公共性对我国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并从公共价值观创造、公共道德培育和公共秩序规划入手,努力构建公共性与私人性和谐统一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19.
无人机由于其目标小、伤亡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战场上,尤其是在反恐行动中无人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无人机应用的现状、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无人机在公安边防部队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应用中侦察情况、获取情报,参与进攻、掩护队员,火力攻击、心理袭扰的功能作用,并对其在反恐行动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20.
我国《民法典(草案)》将"生物识别信息"列入"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目前,在外国以保护隐私权思路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民事诉讼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类主体"与"类事由"化问题;侵权行为的"程序性违法"问题;传统"案件—诉讼—损害"的民事法理逻辑对损害赔偿的限定等问题。充分完善"类诉讼"制度;解决新兴权利的法律赋权问题;确定"程序性违法"的"损害"认定标准以及完善举证责任制度,是保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民事权利诉讼救济充分实现的制度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