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315篇
各国政治   158篇
工人农民   125篇
世界政治   40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6篇
法律   2022篇
中国共产党   282篇
中国政治   1484篇
政治理论   1171篇
综合类   33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832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70篇
  2009年   627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553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及有力的证券监管机制 ,是规制内幕交易的法制环境。纵观各国证券立法 ,均采取各种法律手段进行预防与控制 ,其中一些成熟的制度 ,对我国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2.
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警察教育都是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新世纪我国公安教育的模式必须改革:1.公安教育应是一种行业性的职业教育,而应淡化学历教育;2.选拔符合入警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安院校接受培训,尔后充实公安队伍;3.采用部队培养高学历人才的方法;4.将一些公安院校合并挂靠到普通高校;5.专业教师应到公安机关实习、挂职,解决教师的公安业务及技术技能问题。  相似文献   
263.
公安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立足于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公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公安教育发展方向,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学中。刑法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律素质。通过刑法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相当的法律素质,为以后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公安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64.
认识知识经济,应当深入了解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经济的内涵。知识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改变了产业结构,是世界一体化经济。  相似文献   
265.
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应有新的思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它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放手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无疑会极大地促进西安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66.
267.
民事公诉制度质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近来不少学者主张在我国应尽快建立民事公诉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事起诉权,而从保护社会公益、解决群众性纠纷、保护弱者和加强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分析,民事公诉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和在实际运作上可能陷入困境.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解决相关问题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检察监督,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参诉权.  相似文献   
268.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发展数字图书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图书馆具有众多说法,无一定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它具有独特的特征、体系结构、工作模式.目前,数字图书馆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如技术、版权等.  相似文献   
269.
目前我国的信息管理学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为适应网络时代对信息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要求 ,信息管理学教育必须进行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270.
A persisting question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is whether academic research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Much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olicy decisions can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misperceptions, just as much as by objective factors. The article describes an effort by academic researchers to challenge U.S. policymakers' image of an actor in the U.S. foreign policy process—the American public. The study's focus was a widely held assumption in the U.S. foreign policy community that the American public in the wake of the Cold War was entering a renewed phase of isolationism, similar to the interwar years. The study first interviewed policy practitioners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public, then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xisting polling data, and finally conducted new polls with input from policymakers themselves. The net result of the elite interviews and the analysis of public attitude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gap in all areas, which is presented in synopsis. Interviews with policy practitioners reveal two key dynamics that could well contribute to policymakers' misreading the public: a failure to seek ou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ublic and a tendency to assume that the vocal public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dications that the study did have some impact on the thinking of policy practitioner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