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31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76篇
中国共产党   98篇
中国政治   130篇
政治理论   137篇
综合类   19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31.
"理一而分殊"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命题,本文首先论述了此一命题作为一个阐明儒家仁义说反对墨家兼爱说的伦理命题的原始境遇,此一命题所经历的最先的富有生命气息的历史搅动;其次论述了此一命题从伦理命题发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命题的思路历程,异质文化(佛教)的吸收所起的重大的推进作用;再次论述了此一普遍哲学命题在具体应用中所出现的方法论争论;最后论述了此一命题的意义扩充和历史发展所展示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者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不同于西方哲学重认识求知识,它着重于讲德行重实践,因而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原始意蕴往往肇始于伦理实践领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往往因缺乏纯理性化和形而上学化的内在张力而需要外来哲学的冲击.按照作者的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理一而分殊"的理论模式对未来世界哲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32.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哲学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验的人权观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已经不再具有批判性的积极意义,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其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低限人权概念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这个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233.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50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上也大体与之同步。前两个50年认识较一致。第三个5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走上正确道路,其本身在以人为本的真理观、主体性、价值论等方面有较大发展。第四个5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5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问题研究、部门哲学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234.
价值哲学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和前提意义,它规定着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逻辑立场,从而影响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脉象。新时期我国社会文化渐呈多元趋势,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或并行不悖或相互冲突,在此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哲学,不仅影响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展开方式方法的选择,更关系到该项工作引导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向。  相似文献   
235.
应该从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传统哲学的衰落和元科学的产生;科学本身的演变;哲学和元科学的一致以及向元科学演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36.
张佳琳 《俄罗斯学刊》2022,12(1):115-127
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文化作为俄罗斯哲学反思现代性的理论工具,其人文性、浪漫性、集体性和宗教性的基本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哲学现代性批判思想以俄罗斯哲学世界观的本体主义、生命体验、精神共性和实践意向为核心阐释原则.再加上俄罗斯哲学的终极关怀价值取向促使其对一般社会历史过程发起整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现代性思想的思维定式来审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后现代性建构指向.当代俄罗斯哲学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痛苦蜕变之后,开始重新认识俄罗斯传统哲学的精神价值,其产生到走向成熟到再度复兴的演进逻辑正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初步洞悉到逐步深入并走向世界的过程.因此,对俄罗斯哲学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论工具、阐释原则、建构指向进行论证与分析,可充分挖掘其现代性批判范式的内在逻辑并把握其当代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37.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terial strategies of dissent through two transtextual bookworks, Cecilia Vicuña's Sabor a mi (Vicuña, 1973) and Felipe Ehrenberg's Pussywillow (1973) produced at the Beau Geste Press radical collective. Contesting Pinochet's coup in Chile, they resorted to visibly undisciplined responses to ‘the New Disorder now in power’. Experimenting with embodied poetics based on the page as a site of resistance, on textual construction predicated on relational impetus, they exploited litter and impoverished materials. Heterodox aesthetics at the BGP personified equivocal gender imagery. Word objects and body contours transmogrified to bring to the surface the interpenetrated textures of perception, identity and language.  相似文献   
238.
Recent scholarship on the populist radical right tends to imprecisely describe the welfare agenda of this party family with reference to its key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ivism, authoritarianism, and populism. We propose an alternat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considers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welfare state positions and the “deservingness criteria” that underlie ideas about welfare entitlement. Applying this framework to a sample of four European populist radical right parties, we conclude that three interrelated frames inform their welfare agenda. These parties, we argue, advocate social closure not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 deservingness criterion of identity (welfare chauvinism), but also on criteria of control, attitude, and reciprocity (welfare producerism) and on an antagonism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welfare populism). Understanding the welfare agenda of the populist radical right requires us to move beyond welfare chauvinism and to reconsider the concept of welfare produceris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welfare chauvinism.  相似文献   
239.
李勇 《桂海论丛》2006,22(5):28-30
哲学诠释学注重真理反对方法,张扬诠释反对认知。然而,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本身却没有逃脱一定方法的支撑,并且它从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基础,这种主观态度与现实的差异无疑给其带来了多重困境。鉴于此,当代国内外诸多诠释学家与研究者们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融合诠释学视域中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统一诠释与认知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240.
程乃胜 《河北法学》2006,24(12):2-10
庞德的<法理学>(第1卷)主要研究了什么是"法理学".在体系内,他阐述了"法律"、"法律研究的目的"、"法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学法学体系"等内容,对我国的法理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解决法理学与法律实践的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