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6篇
  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50篇
工人农民   82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67篇
法律   349篇
中国共产党   231篇
中国政治   491篇
政治理论   124篇
综合类   8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受国家公共权力部门的直接调节。目前农村土地资源再分配过程中存在着角色冲突、利益冲突和规范冲突三方面的问题。经济法作为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再分配书,具有维权性和控权性特点。要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再分配过程中的国家调节,并保证调整的结果具有公正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就亟需借助经济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支撑虚弱、规模小、功能差、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欠发达地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着力点要放在产业化和规模化上,走产业推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缩短战线和重点培育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3.
从法律角度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走过了50多年建设历史,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整顿规范过程。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处于探求新的管理制度,解决不规范问题的新时期。从法律视角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外国立法借鉴及框架设计等问题将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三农问题"是国人目前普遍关注热点,农村发展没有质的进步,农民人权保障缺失,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双双步入困境。农民人权是农村发展的目的,也是农村发展的手段;农村发展以农民人权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二者的极大关联性,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博弈模型中,"策略"是对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的行为假设。经过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博弈,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达成一种利益均衡的契约,这种契约产生的合作共赢的结果,称为"结局"。而对这种结局进行评价称为"效用",表现为以农民人权度量农村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35.
在分析张掖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张掖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核定生态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建立节水型农业,增加生态用水比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耦合等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6.
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工不能同城镇职工享有平等的养老保险权益。因此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改革不合理的用工制度;建立同农民工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好统筹方面的工作;完善政策,加强宣传。  相似文献   
37.
近几年,中国农村留守群体总量在下降,但庞大的留守群体基数及其背后所彰显的乡村治理价值仍具有研究意义。作为乡村传统主体的留守人口在城乡关系的治理博弈中存在资本动力、人际情感、伦理精神、主体理性和价值认同的风险,并在集体行动中得以呈现。而化解留守群体集体行动的风险在于打造全县域治理共同体、完善社会支持帮扶机制、建立村级生态治理体系、锻造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重构乡村现代文化体认。  相似文献   
38.
In this report, we applied the TissueFAXS 200 digit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system to rapid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neutrophils during regeneration of contused skeletal muscle,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follow-up studies on neutrophils to estimate wound age. Rat injury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skeletal muscle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ntusion groups at 1, 1.5, 2, 3, 4, and 6 h, as well as at 1, 3, 5, and 15 d post-injury (n = 5 per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nuclei and neutrophils was detected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IHC) staining. A total of 20 injury site areas of 0.25 mm2 (0.5 mm × 0.5 mm) were then randomly selected at all time points. A TissueFAXS 200 digit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numbers. Knowledge of five professional medical workers were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false positive rate (FPR), false negative rate (FNR),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As a result, with a staining area of neutrophils from 8 µm2 to 15 µm2, the FPR was 4.28%–12.14%, the FNR was 12.42%–64.08%, the sensitivity was 35.92%–87.58%, the specificity was 87.86%–95.72%, the Youden index was 0.316–0.754, the accuracy was 82.80%–88.30%, and the AUC was 0.771–0.826. The AUC was largest when the cut-off value of the staining area was 12 µm2.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oftware-based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human eye in evaluating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neutrophils can be accurately identified during regeneration of contused skeletal muscle. The TissueFAXS 200 digit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system can also be used to optimize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cell types under various injury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 of the staining area and provid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further study. Furthermore, it will provide evidence for forensic pathology cases.  相似文献   
39.
张实 《思想战线》2001,27(3):88-90
通过介绍参与性农村评估的理论,并结合在民族调查中的实际运用,描述了参与性农村评估在民族调查中的具体运作,分析了参与性农村评估在民族调查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民族调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0.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