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5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 ,我国刑事诉讼确立沉默权应当是必然趋势 ,而且是可行的。沉默权将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有利有弊。公安机关应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侦查能力 ,并寻求其它部门的支持 ,从各方面努力尽快适应沉默权。  相似文献   
82.
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长永 《现代法学》2001,23(4):55-63
英美国家关于沉默权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否定沉默权的意思 ,而只是对沉默权的具体规则有不同意见。沉默权是一项有充分道德基础的个人权利 ,它既有重要的诉讼价值 ,又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但一些国家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它进行的限制均附带有严格的条件 ,沉默权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受到损害。坚持和发展沉默权制度 ,仍然是当今世界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83.
本文阐述了沉默权蕴涵的三种价值目标的冲突与选择,分析了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刑讯逼供、坦白从宽等方面的关系,对沉默权的利弊之争进行了客观的评判,主张在我国应确立沉默权原则。  相似文献   
84.
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矛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原则的移植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不能恰当地给无罪推定原则以合理定位 ,无罪推定原则必然与其它理念、制度和话语发生矛盾 ,具体来看 ,理念层面存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矛盾 ,制度层面主要反映为沉默权与讯问权的矛盾、控方举证与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的矛盾、疑罪从无与缺失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矛盾 ,话语层面的矛盾集中反映为话语权垄断引起的判断的矛盾。  相似文献   
85.
沉默权是国际人权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构建沉默权制度,是刑事讼诉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必然要求。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借鉴两大法系有代表性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86.
关于沉默权与警察讯问权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引进沉默权 ,已成为诉讼法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 )引进说。认为引进沉默权条件已经具备 ,建议尽快通过立法程序确立沉默权制度。 (二 )否定说。认为在当前刑事犯罪猛增、治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不宜规定沉默权。 (三 )限制说。认为从原则上应当承认沉默权 ,但对某些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严重犯罪案件 ,不适用沉默权。对沉默权制度的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进行深入的考察 ,特别是对沉默权与警察讯问权的冲突与权衡作出认真的比较研究 ,对立法与司法实践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作为法定证据形式的一种,与当事人权利密切关联,但现行立法的许多规定显得原则化、宣言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对口供的采集、采信和运用规则予以专门研究,以期对将来证据立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8.
论沉默权与坦白从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诉讼价值的角度考量沉默权和坦白从宽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是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因素 :同为人权内容 ,都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益于获取真实口供是二者共有的因素。其二 ,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沉默权 ,其陈述便可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此时沉默权转化为坦白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愿坦白时 ,司法人员应尊重其陈述选择自由 ,此时坦白转化为沉默权  相似文献   
89.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family resemblance in the work of authors and film-maker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in Spain.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zeitgeist most often termed “antipsychiatry,” the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and R. D. Laing (1927–1989) make up the critical focu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n “antipsychiatric aesthetic” in Spanish literature. In the novels Tiempo de silencio (1961) by Luís Martín-Santos (1926–1964) and Volverás a Región (1967) by Juan Benet (1927–1993), and the film El espíritu de la colmena (1973) directed by Víctor Erice (1940–), this antipsychiatric aesthetic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n poetry as Scottish antipsychiatrist R. D. Laing had in practice. Contemporary to Foucault and Laing’s critique of the managerial doctor figure, these three texts re-enact this critique and extend its remit to embody the reader–writer/author–text/text–reader dialectic. Consequently, a specifically Iberian school of critical theory becomes apparent, that responds to the existential writings of Miguel de Unamuno (1864–1936). Embedded within these poetics are attempts to reframe the ontological anxieties that stem from a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ilence and control.  相似文献   
90.
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刑事诉讼法原则乃至宪法原则,具有深厚的社会哲学基础和重要的政治法律意义。无罪推定原则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成为当代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课题。刑诉法修改在即,进一步贯彻落实无罪推定原则必定是此次刑诉法修改的重头戏。文章从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和要求入手,结合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实践,对无罪推定原则如何在新刑诉法中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