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4篇
  免费   281篇
各国政治   282篇
工人农民   374篇
世界政治   2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6篇
法律   2075篇
中国共产党   446篇
中国政治   1189篇
政治理论   904篇
综合类   25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889篇
  2012年   632篇
  2011年   583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审计越来越困难。尤其是抽样审计面对庞大而又繁杂的业务量,问题越来越多。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借助企业本身的力量延伸审计职能,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并随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其内涵与外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是审计等外部监管部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加强基础力量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92.
李建勋 《河北法学》2008,26(7):131-133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之中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本质与价值的交接点,对于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运作具有现实的意义,它也是克服土壤污染防治法成为成文法局限性的有效工具。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993.
行政规则的规范和信任资本的积累是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行政规则的运作会影响信任资本的发展,而信任资本的状况也会影响行政规则的效力。行政潜规则的存在会弱化显规则的效力,削弱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必须完善行政规则体系,提升信任资本,通过行政规则和信任资本的良性互动循环增进地方合作治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994.
法治,在中国已不再抽象、静态,更多地走向了动态、具体。法治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中,有效限制公权力滥用是建设法治中国之要务,而加强私权利保障将是构建法治中国之要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正在渐进地向纵深行进。  相似文献   
995.
论刑事法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延安 《法律科学》2008,26(2):54-59
历史分析,作为法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对于刑事法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当代刑事法进行历史分析,并非去发现所谓的“民族精神”,而是寻找刑事法律制度得以形成的脉络,以及在法制演进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在刑事法学研究中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具体表现为历史比较研究、历史的社会研究以及历史的价值研究。对中国刑事法发展作历史研究,应区分不同时代,并有目的性地进行研究,进而挖掘其中可为当代刑事法发展利用的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商业贿赂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腐败现象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我国为治理商业贿赂而全面启动的专项斗争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然而,构建于传统的、以“二元论”企业角色观为基础。以作为受贿主体的国家工作人员为规制重点的商业贿赂犯罪控制模式。并未切中商业贿赂犯罪“上游犯罪”之根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一元论”企业角色观为基础,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视角,以作为行贿主体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为规制重点,提出商业贿赂治理新思路,并以此构建中国反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可以弥补传统治理商业贿赂思路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7.
论城市社会面的治安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面与市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治安状况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安全感。当前,影响社会面治安的主要因素是某些多发性犯罪,而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困难很大。公安机关应当转变思路,通过消除犯罪所需的时空条件和被害人条件来减少犯罪实施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和消除犯罪,实现社会面治安的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998.
主流观点认为,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一个可以质疑的观点。在百年中国的历史上,法治的价值主要被理解为救亡与治乱;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法治的价值与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要全面地理解法治的价值,有必要把法治的价值分为两个层面: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相似文献   
999.
The thesis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reactions to misfortunes are often biased by the counterfactual fallacy: the tendency to view events that can easily be imagined otherwise as events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Drawing upon a diverse set of empirical findings we demonstrate that victims' and observers' reactions to misfortunes depend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vent prompts them to generate counterfactual thoughts or images of more positive alternatives. We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ease with which a negative event can be imagined otherwise, along with their relevance to a variety of justice-relevant responses, including perceptions of deservingness, recommendations for compensation, and blame assignment.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seeks to outline some ways in which sociological inquiry has helped to interpret general processes of legal development. It comments on a few aspects of a vast subject. Furthermore, it was commissioned in a specific context of debate: as part of an agenda of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ve merits and potential of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nalyses of law. Hence, to provide a setting for what I try to argue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value of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legal change,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preface those arguments with some general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sociological inquiries in legal contexts and about perceived contrasts between the orientation of these inquiries and what I take to be certain orientations i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ccordingly this paper is in two parts. The first offers a few prefatory remark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oretically guided sociological inquiries about law (sociology of law). The second discusses various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development, which have been off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of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