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35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94篇
中国共产党   231篇
中国政治   181篇
政治理论   70篇
综合类   2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十年,毛泽东为了摆脱苏联模式,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三次大的探索.三次探索“三起三落”,有得有失,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留下了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922.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仍是自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继续共存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自身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得以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理论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还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发展空间下,正面临着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双重挑战。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却给世界一个掷地有声的宣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理论在现今仍是科学的,也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全面验证。  相似文献   
923.
先进文化具有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文章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育教学,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育教学,凝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育教学,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育教学,形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925.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以人为本、多元一体、公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价值诉求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26.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其中,形成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形成和谐社会风尚等,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三个重要表现层面。我们应抓好这三个重要表现层面的工作,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27.
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执政兴国是党的先进性具体的历史的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可以从执政兴国这一角度去分析二者的统一。只有在执政兴国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获得促进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统一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28.
布哈林多样化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布哈林,必须研究布哈林多样化思想,布哈林多样化思想应当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是帝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形式,形成不同的“民族类型”;二是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初期,也必将有自己的特点;三是世界革命的过程呈现了不同的“多样化”特征。三者密不可分、辩证联系,共同构成布哈林多样化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929.
韩亚光 《河北法学》2008,26(7):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借鉴其他国家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需要,正式形成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继续发展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930.
唯物史观提供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证明,所擘画的未来蓝图是公有制计划经济。中国改革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明生产力第一致动要素已经从"物质生产力"转移至"劳动生产力",进而表明生产力发展重心已经从侧重"生存需要"转移至侧重"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定位将经由唯物史观这一转变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