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78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43篇
世界政治   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1篇
法律   559篇
中国共产党   73篇
中国政治   271篇
政治理论   174篇
综合类   5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Smart car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recent computer revolutions, making its way world-wide into the hands and wallets of everyone. Today smart cards are used all over the world as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cards for corporate building security systems and personal computer equipment access control. Governments, financial services, transport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healthcare, education, retail and many other industries are planning to or already using smart cards as a means of providing better security and improved services to its customers and users.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of interest both to researchers in a variety of fields as well as procurers of technology for large organiz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 acceptance model and evaluate the user acceptance of smart card in Iran. A pilot study is conducted and a total of 46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mong the master students in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laysia, Kuala Lumpur. The measurement items in the questionnaire asked about their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of smart cards, and the initial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2.
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的国际背景下,传统产业转移理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的解释力逐渐失去了效力,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文章从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雁行模式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内部化理论、西方中心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新问题,并提出了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新动向,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正向东道国、知识因素、产业链、产业风险、跨国公司等方面的互动理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3.
侦查虚拟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化是信息技术得到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同样,虚拟化也应当在犯罪侦查中得到应用,由于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在侦查中完全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虚拟化:可以建立虚拟现场,进行现场“复勘”并进行虚拟重建;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展开网上虚拟侦查;建立侦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实现决策虚拟化。目前,侦查虚拟化仅仅停留在理念推广阶段,尚未全面展开实践。  相似文献   
64.
法益的体系性位置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孝敏 《法学研究》2007,29(1):74-83
法益的体系性位置可以从法益与实定法的关系、讨论法益问题的领域两个角度来分析。在不同领域内讨论的法益,有不同的概念选择,发挥不同的功能。犯罪立法概念中的法益只能是宪法性法益,其功能在于为刑事立法者提供适当的刑事政策标准。犯罪司法概念中的法益,在入罪判断时只能是后刑法法益,可以指导解释刑法规定的行为构成;在出罪判断时只能是宪法性法益,通过法益价值的衡量,对符合行为构成的行为进行正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65.
信息技术发展与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制度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开忠 《法学研究》2007,29(5):90-103
当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盗播广播节目更加容易,广播组织的邻接权受到了日益严重的侵权威胁,以《罗马公约》为基础的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并拟定了保护广播组织权利的新方案,扩大了广播组织的权利,但该方案也遭到了来自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强烈批评。我国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广播组织权利保护的最新动向,对我国著作权法做及时的修改,在保护广播组织权利的同时注意维护社会公众正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6.
吴国喆 《法学研究》2007,29(6):18-30
善意是对虚假信息传递途径的不知情,它必然与行为相关联,与恶意存在非此即彼的互异关系。善意的判断与过失的判断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基于利益衡量,行为人的重大过失妨碍其善意的成立。由于善意认定方法的综合判断属性及对客观事实的适度超越性、认定结论的弹性化、非验证性以及很难直接以反证推翻的特征,决定了善意认定的法律判断属性。在具体认定过程中,反推技术是一种便捷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7.
死亡补偿费研究——尝试一种非主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春玲 《法学论坛》2007,22(1):89-96
死亡补偿费的性质不仅关系死亡的民事救济,还涉及生命权的有无以及宪政和刑法理论对于生命的关注.现行法将死亡补偿费定性为对财产损失的赔偿,客观上把人看作获取收益的工具,有悖生命伦理.死亡补偿费应该是对生命损害的补偿,死亡赔偿项目除包括死者生前的健康和财产损失,现行法规定的其余赔偿项目都应以死亡补偿费概括.死亡补偿额以35岁为基数,赔偿可支配收入35年,每增加或者减少一岁,减少一年,最低赔偿不低于10年,对二亲等亲属的赔偿数额酌减.  相似文献   
68.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加快消防系统智能化的实现,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更加为防火管理与灾难发生插上可预知的翅膀。本文力求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出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课程体系结构,以此探讨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刘鹏  刘双丰 《行政与法》2014,(11):12-15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使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成为必然。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0.
It is now commonplace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art history and visual culture to speak to theories of vision and visuality. Recent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subject of vision, sexed positionalities and discourses of viewing are indebted to theories of visuality, which now occupy a privileged place within the study of visual culture. Theories of visuality have revealed both the terms of cultural visibilities and significantly the how of what we see. And yet despite this engagement of the opacity and duplicity of the visual, recent work into visuality has been plagued by a re‐occurring myopia regarding the corporeal This oversight within the visibilites of visual discourse is the unchallenged idea of a ‘human vision’ within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project. In this article I assess how this universal operates as the matter for theories of visuality and of the ramif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project of the critique of v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