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篇
  免费   104篇
各国政治   35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305篇
中国共产党   156篇
中国政治   322篇
政治理论   83篇
综合类   6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时期现代化战略理论是由邓小平提出的。从现代化战略内涵外延看,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工业化”、“四化”,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内容;从战略目标步骤看,分“两步走”实现“小康”、分“三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对20世纪内“超英赶美”的修订。该战略理论的价值在于超越了社会发展战略即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在以“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双重标志而迥异于西方发展战略理论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0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这样 ,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遭受行政行为非法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 ,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 ,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 ,也是对传统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3.
中国传统法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在探讨中国传统法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着向现代化转折的可能 ,传统法中的一些因子是否可以成为现代法文化发达的动力并丰富现代法文化的内容。笔者认为要论述传统法的现代化问题 ,首先应该对法的现代化标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要区别法的现代化、法律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的不同含义。其次 ,要尽可能客观地阐述传统法的原貌 ,分析传统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法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笔者的结论是 :中国传统法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像有些学者所“预设”的“规律”那样消亡 ,相反传统法在现实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随处可见。只有了解传统、理解传统 ,才能正确地解释传统、更新传统。因此在法的现代化中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自觉、主动 ,而不是回避或被动地改造传统法。  相似文献   
104.
周大鸣  杨小柳 《思想战线》2004,30(1):107-1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复兴、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政村治的建立等等导致了乡村权力结构中包含的具有各自利益需求和交换关系的主体--国家、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乡镇企业、村民等等--不同身份特征的获得,并决定了他们有可能占有的资源及其相互的利益关联.对11省14个村庄的调查和比较,再现了转型期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5.
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干部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要求,抓好"理论基础"、"世界眼光"、党性修养的教育,同时加强干部教育队伍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06.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相似文献   
107.
宪政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心主义和"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实用理性主义使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多了几分曲折与坎坷。宪政的先声———自由主义的有效性在进入中国之初就潜伏着问题,这些问题消解了它的真正内涵,导致了一种文化上的误读。中国只有传统文化与宪政文化有机结合,才能结出幸福之果。  相似文献   
108.
王明璐 《思想战线》2001,27(1):109-111
格尔兹的文化理论汲取了现象学和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及日常语言哲学的学术养分,倡导将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社会和心理过程的"模版"来进行研究,并强调社会行为分析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而突破了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局限.同时,这一理论也因最终无法解决精细描述与理论抽象之间的矛盾而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9.
魏红 《思想战线》2001,27(4):54-5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写"城市文化"为代表的"前先锋派"青年作家群,如刘索拉、徐星等,以强烈的叛逆精神,从生存方式的批判角度,挑战权威,消解正统,其作品刻意表现平庸、荒诞、滑稽,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焦虑与迷惘的情绪.其文本叙事广泛采用反讽与黑色幽默的表达技法,在揶揄调侃中达到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和消解.  相似文献   
110.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