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29篇
各国政治   29篇
工人农民   36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4篇
法律   165篇
中国共产党   65篇
中国政治   172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27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方乐 《法律科学》2012,(5):11-22
当"司法"日渐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有关司法问题的讨论就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者专业问题,而成为一个日常性的生活话题;有关司法问题的理论研究也不再只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更是一种公共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这意味着当下中国有关司法问题理论研究的立场必须要从"问题中国"转向"理解中国",既要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中、西方互动交往的宏大场景出发,也要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微观场域里来理解当下中国司法的问题。同样,有关司法的理论既要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与生存性智慧中获致论证资源,也要在中、西方的共识中夯实司法知识的基础。唯有此,当下中国的司法理论研究才能够生产和再生产出具有公共性的司法知识产品,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同时建构起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2.
在社会转型期,软法更容易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实际。尤其是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软法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挖掘软法在反对暴力恐怖活动、保障民族自治中的潜力,认真研究软法之治同协商民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制度。在推行软法之治时,应该注意坚持软硬兼施,绝不放松硬法的权威和规范,同时,防止政府俘获的风险,这要特别注意完善和规范作为软法的重要形式的党规党法的制定、实施、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203.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现代企业管理职能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是实现现代企业价值的必然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及转变财务管理职能运用的措施,可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4.
孙凯军 《中国发展》2011,11(2):47-50
该文指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理论上研究其形成原因,有利于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5.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制约下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是人类生活与行为的意义之网。在犯罪学中,生活方式不仅可以理解为被害人的生活方式和犯罪人的生活方式,它还是一种研讨犯罪问题的整体背景、社会环境及基本语境。于是,对犯罪现象、犯罪人、犯罪原因及犯罪治理等问题的思考与解读其实可以转化为对行为、群体或阶层、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失衡和矛盾、社会治理等四个方面的研讨。  相似文献   
206.
大学生自杀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基于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可以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繁杂、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共同信仰的缺乏等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原因。为减少和预防大学生自杀,需要学校、学生自身和社会分别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7.
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是在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其具有了生理学、生态学的科学含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使劳动过程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了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把它称之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21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已成为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尤其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核心问题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要求推进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财产性收入"大众化。就是拥有财产性收入不再只是少数有钱人能享用的专利,而是广大劳动者都可以参与分享。主要方式有:推行"职工持股计划",让广大小额股份持有者有股权的红利收益和股份升值收益;鼓励企业发行小额股票;让社保基金积极稳妥地进入资本市场,让全国城乡居民都能共享社保基金提供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应积极探索用"土地使用权入股"获取"财产性收入"的补偿办法,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让农民、农民工、拆迁户也能享有一份"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09.
《Patterns of Prejudice》2012,46(3):253-278
Sport has historically been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South African popular culture, even though it was divided along racial lines for much of the country's history.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sport is seen by politicians, sports officials and many ordinary people as a means to surmount race and class barriers and to forge nationhood. But sport remains a site of acute contestation over what transformation means: ‘merit’ versus ‘affirmative action’, beneficiaries of chang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This conflict reflects the broader tensions over how South African society should be restructured. Change in racial com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leadership, coaching and players since 1990 has failed to transform cricket into a ‘people's game’. The cricket establishment is following the lead of government in prioritizing the empowerment of a minority. Class privilege has replaced race privilege. At the same time, tensions generated by change are producing further hostility along the fault lines of race and class. There is, for example, a conflict over resources among those previously labelled ‘Black’: Indians, Coloureds and the majority African population. These struggles reveal the fragmented nature of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n society, notwithstanding attempts to define South Africa as a ‘rainbow nation’. The histor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gacy of South Africa's conflicting past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and sport is a principal front of globalization, generating vast economic revenue and creating intolerable pressure to succeed—as well as post-apartheid discrepanci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are all making it difficult to forge a united national culture, despite the attempt to use sport for the ‘mythic enactment’ of a collective South African identity. The tension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continue to be alive though the ‘patterns of prejudice’ are manifesting themselves in different forms.  相似文献   
210.
This essay works through some of the necessary preliminary questions in thinking about Soviet colonialism in the Baltics. It opens by tracing the prehistory of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Soviet colonialism in the 1960s and considers why the topic of Soviet colonialism has not (or not yet) become a dominant way to understand Soviet history. The central question posed by the article is whether one can speak about the Soviet invasions of the Baltic States as ‘colonization’. It proposes that, initially, communist Russia did not in fact seek to colonize the Baltic States and instead ‘occupied’ them; however, this initial period of occupation later developed into a period of a colonial r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