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55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5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29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There is no obvious and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vincia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c level of village elections. There is a great disparity in the level of rural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llage self-governance among and within provinces. The modernization model alone cannot explain why village elections work well in some provinces but not in other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political elite’s ongoing efforts at provincial level to conduct village elections and implement village self-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 These efforts include the strategies for crafting village democracy employed by provincial elites: elite cooperation, local legislature,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political programming, and the art of balancing party leadership and village elections. 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on China’s village elections and local governance. He is author and coauthor of several book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non-state, local governanc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author gratefully acknowledges the anonymous reviewers, Professor He Baogang of Deakin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Zhong Yang of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for their suggestions on an earlier draft. My special thanks to Professor Joseph Fewsmith of Bos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Tan Qingshan of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and three anonymous reviewers for their insightful comments, as well as to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22.
“两国论”不但有特殊的背景,而且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值得忧虑和警惕。但是,台湾的安全与稳定,台湾民众的福祉皆系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因此,虽有人妄言修宪定国,却未敢冒险付诸行动;各“总统”候选人在竞选白热化之际打“两岸关系”牌,恰恰说明了台湾民众对“两国论”没有信心。  相似文献   
23.
要贯彻实施新的警务战略,做到“抓小抓紧抓早”和“抓小防大”,达到“最小投入、最优组合、最佳效能”的要求,必须找准切入点,即落实工作责任制;把握结合点,即“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强固支撑点,即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明确归宿点,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4.
澳门回归 3年多来 ,特区政府在“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基本法》的指引下 ,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特点鲜明、卓有成效 ,但也存在些许缺憾与不足。在未来的行政改革进程中 ,特区政府除应保持改革原有的特色外 ,需要着力于 :树立“权变的”和“可持续的”行政改革观 ;重组澳门的公共行政精神和公共行政文化 ;打造特区政府独特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健全“次区域化”视野下的政府全面合作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5.
日本2001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描述与评论表明,现今的日本已将中国看作事实上的防卫对象和对其构成"潜在"威胁的国家,中国在日本安全战略中地位上升.日本政府的这一动向,表明了日本对现今国际局势、东亚地区安全,特别是对中、日、俄等国国家力量消长变化的认识和因此进行的政策调整,突出反映了日本对华政策中的防范和制约内容,这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6.
大连在制定“十五”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确定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7.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树立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年的努力,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四风"现象,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监督不健全的重要影响、行为定性难的客观影响和心理成因复杂的主观影响。当前和今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正确把握和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权制结构的平衡,为高校系统从源头上破除"四风"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作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和加大惩处力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28.
在天人之辨这一主题中,局限于对庄子哲学作"客观自然义"理解,遮蔽了其心性理论及其道德哲学主旨,即如何合乎人性化生存这一存在论与价值论问题。理解庄子的心性秩序建构需要把握其双重规定性,即"德-道"理型与"自然-自由",前者构成心性秩序的本体性规定,后者则是庄子建构心性秩序的实践理性原则。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然与道德、个体性与普遍性、生命个体与伦理实体的关系及其内在张力获得伦理道德精神与心性秩序的精神还原。基于本体与现象的区分对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庄子不仅深刻反思了人的道德存在本质从而呈现其存在论价值视阈,而且由对自然心性与现实人伦的深刻审察进一步敞开社会伦理向度这一重要的实践领域,探讨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自然心性与历史道义之间的关系,由此获得审视现代理性道德价值这一深刻的现代性论域。  相似文献   
2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犯罪形态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带来人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使得行为人的个体行为往往借助群体力量而达到犯罪目的,由此有组织犯罪呈现增长趋势。犯罪形态的变化迫使侦查方式由对个体行为的被动侦查向有组织犯罪的主动侦控转变,侦查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从主动侦查角度切入,对于分析研究有组织犯罪侦查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年来 ,党及其领导人从不同的角度 ,论述和实践了“三个代表”的建党思想。尤其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江泽民在对近 80年来党建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使党建理论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