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8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49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107篇
中国政治   204篇
政治理论   59篇
综合类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经过了东亚经济危机与日本经济的长期下滑之后,许多观察家认为,东亚独特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累赘,并且过时了。不仅日本继续保留着这一模式的多个方面(尽管它试图对其进行改革),而且,正是由于日本做出了典范,中国也正积极采纳新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各种要素。而更加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以及"北京共识"的影响正激励着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这一模式。本文探讨了东亚发展主义模式的形成轨迹,并指出,宣称这些模式已经走向末路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42.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欧盟树立了一种制度性的参考模式,而随后发展起来的东亚乃至亚洲区域合作又呈现出异于前者的新特征,因此,对亚洲的研究不能完全参照欧盟模式,而要寻求一条可遵循的规律性发展路径。尤其在当前中国与东亚各国以及美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43.
程佳音 《当代世界》2011,(4):52-53,57
区域主义是20世纪特别是冷战后国际社会中兴起的一种重要现象,其作为全球政治范式理论的一个基本论断是,"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的竞争将会超越主权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44.
当前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的互动显现出恶性循环之势,其主要表现一是区域合作与双边关系的乖离,一为经济互利与政治对立的悖论。这一态势的原因和背景颇为复杂,一是中美日实力对比关系的急剧变化,二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利益分享与权力转移,三是日本衰落显现的长期萧条与政治右倾,四是美国重返亚太导致的经济分化与安全控制。为扭转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互动的困局,中国应努力实现四大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是经济互利与政治互信的良性互动,二是国家权益与地区责任的良性互动,三是周边外交与对日关系的良性互动,四是地区架构与对美战略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问题。当今世界主要执政党为应对金融危机,都对原来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变革。对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趋向,借鉴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党的组织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挑选当今世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邀请中联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以下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6.
印度自从1990年代开始实施“东向政策”以来,与东亚国家、尤其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加深,甚至与后者建立印度东盟“10+1”机制,并积极参与“东盟+6”和“东盟+8”合作。印度远在南亚,对与东亚合作十分积极,希望搭上东亚合作的顺风车,扩大地缘政治空间,对东亚地区施加战略影响。印度参与东亚合作给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了战略挑战。  相似文献   
47.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转型,中朝日近代新型的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体系土崩瓦解。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传统华夷秩序的瓦解为切入点,探讨甲午战争后东亚传统邻邦中朝日三国新型近代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对三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牛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大量系统的通史类著作和高质量的专题研究著作,但其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非常缺少对中国方面的政策、行为和其他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49.
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并未从本质上改变美国的东亚战略,改变的只是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对东亚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多边合作方面,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加入东亚峰会的行动,实际上解构了东亚合作进程,大幅降低了东亚合作的前进动力;在双边合作方面,美国充分利用东亚安全关系中的裂痕,加强与东亚盟国和合作伙伴的军事关系。这些策略有效地实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即防止东亚一体化深入发展,限制东亚大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持美国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5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田几多郎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历史课题,即"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西田的世界观是以东亚为视角、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观,其目的是将"八纮为宇"的"皇道精神"发挥于世界。在日本政府已经确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洲战略之后,西田提出"东亚共荣圈"理念,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文化观角度解读并深化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西田的"东亚共荣圈"中包含浓厚的日本历史特殊性和日本民族优越论的倾向,与军部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