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88篇
中国政治   9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5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彭原 《新湘评论》2014,(13):48-48
小小称呼可以折射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影子。为什么在党政机关内会出现江湖味十足的称呼,根本原因还是风气不正。一些领导干部从称谓中找到了优越感,一些人员也通过“哥们”“兄弟”的招呼结成了小圈子、小帮派。  相似文献   
302.
袁浩 《党政论坛》2014,(21):64-64
近日,中纪委领导在线访谈时指出.当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滋长,组织纪律松弛现象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部分领导各自为政,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变成自己的“家臣”,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有的信奉“圈子文化”,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义气不讲党性,讲人睛不讲纪律;有的只对领导个人负责而不对组织负责,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决纠正。  相似文献   
303.
杜凤娇 《人民论坛》2012,(34):76-77
在压抑个性的集体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始终坚持双向批判,而从容中道,我想是儒家的自我观在当代中国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既肯定个体与社群的密不可分,同时又凸显独立人格,这就是儒家对自我的理解人民论坛记者:学界似乎历来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强调群体优先,自我依赖于群体而存在;西方哲学重视自  相似文献   
304.
305.
《学理论》2015,(13)
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特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注重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失链性;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维护个人权利。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一,德育目标阶级性的差异;第二,德育内容的差异:中国高校德育注重理想性人格的建树,美国更注重社会现实性;第三,德育实现途径的差异:中国高校德育重理论性轻实践,美国高校德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06.
在工业化浪潮下,家庭普遍经受了冲击与挑战。对此,西方福利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家庭,推动了家庭政策的普及与发展。从纵向看,福利国家家庭政策在褪去了19世纪晚期原初发展的稚嫩后,于二战后经历了从"家庭主义"向"去家庭化"的黄金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熟与转型中表现出一致趋向,即在强调家庭责任的同时亦凸显了对家庭的支持。其政策意涵在于,不同国家应以更加包容、积极的视野促成不同政策主体的合力,以此调和"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的关系,推动家庭整体与成员个体目标的协调发展,并促进资源在家庭成员内部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307.
符晓娇 《学理论》2015,(3):240-241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脱离了社会的发展,离开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具有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倾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新时期的媒体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308.
《求实》2014,(6)
公共精神是人的现代化的品质追求,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核心。当下中国社会正历经现代化的实践,分析中国民众公共精神缺失和探索中国公共精神建构的路径,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当前中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追溯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的无限放大以及当前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的不足。解决公共精神的缺失问题须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壮大公共领域、重构集体主义的时代语境以及政府重视并投入资源,推进公共精神的发展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09.
文章详细研究了1990—2007年间中国引人注目的社会、经济、政治转型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所产生的影响。虽然许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并且有的学者认为集体主义因素是该种环境中衡量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但是文章分析表明:中国人在评估自身幸福及生活满意度时,越来越优先选用个人主义因素,因此,在他们对社会的具体描述中,个人主义成分也越来越多。尽管绝大多数有关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国家,但是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来自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此外,对中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进行关注,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经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10.
《理论导报》2014,(6):1-1
正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今天的道德中国展现的是一幅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复杂图景,凸显了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道德彰显国家的强度、时代的高度、人心的温度。在当今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只有形成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理想下高度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