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5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该文通过对诞生于古希腊城邦制的古代西方政治学和根植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古代中国政治学的比较分析,提出古代西方政治学及其在近代的流变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创制性的特点,而古代中国政治学所显现的则是封闭性、御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基于此,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我们要继承、弘扬古代中国政治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批判地借鉴古代西方政治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批判性和创制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近百年来,中国伦理学和伦理道德经历了复杂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是本世纪道德转换和伦理文化选择的历史必然;坚持中西融合创新的致思路向,对前人的伦理探索给予历史主义的评价,坚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当代最科学的伦理学说,是这一考察所得出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3.
在哲学界,中西哲学差异的比较,历来是个讨论很热烈的问题,哲学各派别都有自己观点。对此塑造论哲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延续了整个哲学的发展序列,提出了哲学研究在当代应走向以塑造论为中心的见解。本文参考张全新先生的塑造论哲学中关于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对中西哲学差异的做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4.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105.
刘颖  邵龙宝 《前沿》2010,(7):39-42
人格的境界理论在中西方民族都备受重视,基于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人格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里,人格的主要内容是道义人格;西方人则更着力于“有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体现出在私德与公德,整体和谐与个性自由之间各有侧重的区别。在人格理想最终的旨归追求上有求真与向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6.
赵冰波 《学习论坛》2010,26(1):64-68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怎样对待中西文化的碰撞?怎样把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加强民主建设的关系?怎样摆正文化领域中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鲁迅的中西文,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鲁迅所处的时代与当今时代本质不同,但在文化层面上的特点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鲁迅的批判精神、拿来主义精神、不懈地追求自由与民主的精神,以及“听将令”、为弘扬主旋律文化的奉献精神,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建设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8.
中西传统信用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诚信危机,表面上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传统信用观念与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果。中西传统信用观念在信用来源、信用价值意义、信用适用领域、信用对象、信用保障机制等因素上存在差异。我国信用文明转型应当保留传统信用文明的积极因素,汲取西方信用文明的有益因素。制度建设是我国信用文化变革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9.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0.
唐国尧  周文杰 《学理论》2022,(10):42-45
萧父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他的思想涵盖中西、贯通古今,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和历史与逻辑结合的方法论研究,将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相结合。他研究了17世纪以来中国近代革命难产的原因,分析出了中国哲学启蒙的特殊道路。他告诫学者们应当反思历史,自觉地、有选择地吸取外来文化,找到中西文化中的差别,超越中西对立、体用两橛的思考模式,从而发掘出中国文化思想中现代化的生长点。他重视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逻辑性与多样性,对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反思,并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