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5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比中西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西方高等教育的原发性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学本身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之中,中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存在"非学校教育"和"单边主义"等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实践上加强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创新整合,是解决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2.
33.
法治建设应该首先明确法治概念的内涵和要素。由于哲学基础、社会结构、国家形态的不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虽然有"法治"这一用语,但在概念上与西方通用的内涵大有差异,体现了背后法律思维趣味的不同。中国不曾有过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概念在中国出现才仅仅有百余年历史,我国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4.
35.
《中国法律》2009,(2):26-31,77-83
中歐法學院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中國法律》:我們想起近代詩論家汪辟疆對夏曾佑詩歌的評論:"融鑄中西哲理,運陳出新,風格不失其舊,思想務致其新",在我看來中歐法學院正是如此。吴宓説錢鍾書:"新舊中西子竟通",那麽中歐法學院至少可説是"新舊中西子欲通"。  相似文献   
36.
近代以来,整个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大体都在政府主导下,以集权——集体的主体方式进行,始终难以摆脱“中体西用“的思维路径。其中通病,均在割裂“中西会通“的体用关系。通过中西人文主义的双向价值参照分析,提出中西核心价值优势会通的基本观点,来初步探讨民本传统的价值转型问题,是本文的意图。  相似文献   
37.
郑言  亓光 《探索》2008,(1):45-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公正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从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入手,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在对近20年来我国公正理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我国学术界关于公正理论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般性、零散性研究比较多,专门性、系统性研究相对少;更多地集中于对伦理公正、经济公正、社会公正(专指社会学意义)等研究,对政治公正研究相对薄弱;对中西公正思想的梳理性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相对不足;与其他相近概念范畴混同起来的研究十分普遍,紧紧围绕公正展开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抽象性研究较为突出,联系实际研究的成果较为缺乏.因此,关于公正的讨论大有深化和拓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38.
周晖 《瞭望》2008,(34)
据读者反馈,《瞭望》新闻周刊今年第31期北京奥运会特别报道观点精辟,思辨性强,是一份全面解读北京奥运会全景、值得珍藏的文字记录。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培训中心汤晓丽说,此组报道强调思辨特色和文化意味,体裁兼容,站在一个较新的高度,用更为宽泛的理念诠释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中西文明交流的深远意  相似文献   
39.
自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始,中外政治文化即表达了民生关怀的诉求,主张国家、政府执政要为百姓谋福祉。历经千百年的流变后,中西政治文化在关于政府关怀民生的合理性与姿态选择、实现路径和思想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前者视关怀民生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一种恩惠与善意,人治色彩浓厚,不确定性大,呈感性与具化特性;后者视民生关怀为自下而上的仰望,乃国家存在的合理性源泉和政府履约的当然选择,被制度化执行,呈理性与抽象之取向。  相似文献   
40.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了主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如何将中西知识实现恰如其分的对接,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种中西知识汇通模式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