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4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8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2292篇
中国共产党   258篇
中国政治   553篇
政治理论   186篇
综合类   8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网络诽谤罪是一种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损害他人人格尊严、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新型网络犯罪。为适应现实的需要,两高出台了司法解释为新形势下打击网络诽谤罪的司法实践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2.
姜元正 《科技与法律》2011,(1):87-91,96
现实生活中,存在未经合法授权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影视作品的现象。而大量的链接服务提供者通过对影视作品设立链接更是扩大了侵权范围。通过分析影视作品提供链接服务侵权的性质,进而确立此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尤其对过错要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平衡和解决网络自由和权利人利益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13.
在未成年人借琐事"小题大做"致人轻伤的案件中,未成年人主观上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持强凌弱,显威逞能的寻衅心理。在对客观起因标准考察上,不能简单机械地以危害行为是否"有因"来区分故意伤害与寻衅滋事,借琐事"小题大做"与"无事生非"一样,均属于寻衅滋事罪的起因范畴。对客观对象标准的把握上,寻衅滋事罪对象选择的随意性则要通过双重置换规则来检验。而犯罪客体方面,未成年人以大欺小寻衅滋事的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也往往会对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214.
《刑法修正案(八)》将携带凶器盗窃独立规定为盗窃罪入罪标准,合理界定携带凶器盗窃行为须根据最新两高盗窃司法解释。凶器是指在客观上能够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分为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认定用法上的凶器,须从三方面加以把握。携带具有随身性,行为人不能明示或暗示凶器,携带凶器行为应限定在盗窃的实行阶段。行为人必须是有意携带凶器,主观目的是为了排除或者阻止他人反抗。  相似文献   
215.
犯罪构成理论直接对刑事案件的公诉要点与顺序产生影响。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可能使刑事案件的控辩双方在辩论时,偏离诉讼的焦点。坚持三要件论,遵循从特殊要件到一般要件,先客观因素后主观因素,先认定事实后进行评价的思路,能够准确地认定犯罪,因此,三要件论表现出明显的位序性和层次感,是立体的定罪理论。目前,刑事公诉中,起诉书先对案件事实予以描述,然后阐述起诉理由与根据的做法契合了三要件理论,也抓住了公诉的要点和先后顺序,利于庭审中控辩双方针对焦点问题展开攻防。  相似文献   
216.
通过对三阶层递进式犯罪论与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其明显优于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论。对三阶层递进式犯罪论,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吸收其优势——阶层式犯罪构成理论,有关三阶层递进式犯罪构成理论的具体内容还有待我国刑法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适合我国的刑法体系。  相似文献   
217.
既判力是一国司法判决权威的表现,而既判力主观范围(即既判力人的范围),确定的判决不是无限制地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既判力原则上只对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有效,在特定情况下,其也会向案外第三人扩张,包括当事人的继受人、占有诉讼标的物的第三人、诉讼担当时之利益归属主体。这种适度的扩张是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18.
袁小 《学理论》2013,(23):152-153
侵权行为法以自己责任、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每个人对且仅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无行为就无责任",否则,人们的行动与活动自由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人类社会群居杂处,很多损害的发生是因多人所致,特别是近代社会侵害人为多人的情形极为常见。很多国家都对多数人侵权做出了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将其规定在第8条。  相似文献   
219.
张红梅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7):163+166-163,166
我国自古重视文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重视文化体制建设,做出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引发我们对文化和改革从不同侧面做深入的哲学思考,从而在理论层面对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一定认识,理解并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20.
法定诉讼担当的基本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忠顺 《法治研究》2012,(2):111-118
法定诉讼担当具备解决实体权利义务主体诉讼动力不足、辩论能力有限问题,防范实体权利义务主体通过怠于或者恶意行使诉讼实施权致害于利害关系人.确保能够从诸多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法律地位的主体筛选最有利于民事纠纷彻底解决的当事人,并在相当程度上构成群体性诉讼机制的理论基石。然而,学界对法定诉讼担当尚未进行任何专项研究,有必要从本质、特征、界分、正当性基础以及效力扩张等方面对其基本范畴进行基础性研究.以期形成对其加以系统研究的必要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