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11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华勇 《党史纵横》2008,(1):I0001-I0002
坐落在沈阳市铁西区中心的兴顺商业街,是一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商业街,曾经商贾云集、人茂物丰。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里的往昔繁华日渐衰微,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她的商业脚步已呈龙钟之态,全然跟不上沈阳经济建设的发展了。然而。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在铁西区委、区政府“壮二强三”政策的指导下,兴顺商业街如今正在经历着一系列脱胎换骨的变革,  相似文献   
272.
《法治与社会》2003,(1):78-78
九十年代的莲湖区法院景况相当艰难.全院挤在狭窄巷子里的一座小二层楼上办公,一遇到开庭.法官,书记员,当事人.旁听者在办公室挤成了疙瘩。再加上法官队伍来自行政机关、工矿氽业等各条战线.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敬业精神,纪律作风参差不齐。工作效率,办案质量与形势的需要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273.
论环境文明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经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环境文明时代过度的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上的看法,今天,我还是这样看。本文将着重阐述什么是环境文明,为什么说环境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以及如何去建设一个走向环境文明的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274.
万家山村是漫水河百合的原产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百合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值逐年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百合第一村。小百合成就大产业万家山村位于霍山县漫水河镇,原来是个贫困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万家山村百合种植迅速扩大到全县。近年,万家山村种植面积超百亩有2户、20亩以上超100户,  相似文献   
275.
沙敏 《北京党史》2012,(4):45-47
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和“双百”方针。不断推陈出新1949年5月.北京市文艺工作委员会创建.统一领导北京市的文艺工作。成立初期,文艺工作委员会明确提出北京市工厂文艺方针——“写自己、演自己、唱自己”。工厂文艺工作委员会派出60多位青年艺术工作者下厂(包括文委干部在内)帮助工人进行文艺创作.并产生了一大批源于工人生活、贴近212厂实际的剧本和曲艺等戏剧文艺作品。同年8月,市文委抽调部分干部组成“旧剧科”,负责北京市的戏曲改革、审查剧本等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276.
周鹤龄 《党政论坛》2011,(19):11-13
一、新背景区域化党建深化和发展中,主要面临三个重大背景:一是,进入新一轮转型。整个国家和社会都要转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这一次转型不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次,即从单一公有制转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转到开放;等等。而且是更广泛、更深刻。二是,我国的“五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77.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新疆准东工业园区、阜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李纯博书法展》8月27日在新疆天池辖区—阜康开幕。共展出李纯博八、九十年代及近年创作的真、行、隶、篆作品60件。其中部分作品是李纯博书自作诗作品。格调高古,雅意朴茂。孙家正、欧阳中石、邵华泽,范曾、张海等为展览题贺。这也是李纯博书法展继北京、石家庄、威海展后的第四站。李纯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节目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278.
一粥暖乡愁     
朱宜尧 《新青年》2016,(4):51-5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金城兰州读铁路中专。那时我们乘坐的还是绿皮车,到了北京换乘,才能坐上空调特快69次或44次开往兰州。列车要穿行在沙漠的边缘,我们经常是望着窗外,惊呼沙漠的一望辽阔。在这寂寞的3000多公里的路程里,需要在北京住宿,签票,经常是后半夜,天没亮就去排队,签不上,只好硬着头皮上车。车厢的过道,行李架,硬座下面,两座间的空当,到处是人。我们也经常睡在硬座的下面。特别是冬天,人满为患。很多同学宁愿在兰州打工,也不愿意挤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