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7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42篇
世界政治   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1篇
法律   393篇
中国共产党   528篇
中国政治   868篇
政治理论   93篇
综合类   1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劳流 《工友》2006,(3):31-31
2006年新春伊始,湖北省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又热闹起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致电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咨询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事宜,工作间里闪现着忙碌的身影。天旱饿不死手艺人,我就想学门养家糊口的技术湖北省总工会帮扶中心主管农民工职培工作的陆军同志提起进城务工人员渴望职  相似文献   
22.
5月27日上午9时30分,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原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系统多名厅、处级领导受贿特大窝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李菊萍等6人分别被判处15年至1年有期徒刑,并有多人被处罚金,其中包括一名介绍贿赂的女服务员。300余市民旁听了宣判。  相似文献   
23.
孟向荣 《民主》2006,(11):39-41
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问世四十余年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作为群众出版社第一大书,已累计发行一百八十六万七千余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兼长销书。但,受读者青睐的这本书,文学性稍弱,史实也欠丰富——因为,比较而言,还有一本文学性更强、史实更丰富的《我的前半生》。说起这件事,就要浏览一下《我的前半生》的版本沿革。最早的《我的前半生》,充满了对自我罪恶的声讨、谴责、嘲讽,而缺乏生动的真情实录。溥仪先生以及帮助他写书的溥杰、伪满大臣等,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参考的《清宫演义》等笔记小说,大多不可靠,就连溥仪本身…  相似文献   
24.
"不拘小节"一词出自《后汉书》,形容人豪爽洒脱,不斤斤计较,又解释为不拘泥生活琐事。在我们身边,也确实有一些领导干部把"大丈夫不拘小节"奉为"圭臬",认为"小节无伤大雅"、"小节不碍大局"。他们往往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把握自己,维护自  相似文献   
25.
26.
27.
论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春雨 《前沿》2003,(10):160-162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选举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比较 ,认为二者的差异不在于形式 ,而在于实质。具体表现在选举制度的产生过程、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介绍方式和政党在选举中的作用等方面。笔者认为 ,两种不同类型的选举制度都是对世袭制度的否定 ,是人类政治文明上的创新。我们可以在认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本质的同时 ,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其为我们所用的东西 ,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28.
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5年来,两岸关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刘红:在《告台湾同胞书》的推动下,25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以前的两岸军事对峙,开始进入了两岸对峙下的交流、交往阶段。两岸关系的整体性质发生了改变,带来了巨大的现状改变。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对两大法系民事裁判书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其风格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有制度上的原因,如判例法制度、判决书的署名制度,同时深层的还有制度和文化的原因。从而对我国民事裁判书的风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0.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是清初《书》经辨伪的扛鼎之作,而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则是持论相左的兴讼问状;《疏证》与《冤词》的对垒,其实也是当时《书》经辨伪与辨真两大阵营最高水平的交锋,其结果不仅从学术上有利于经学研究的深入,同时还从思想根柢上动摇了理学的学问基础,为朴学思潮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