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27篇
中国共产党   74篇
中国政治   243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2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赵靖 《中国检察官》2011,(24):42-43
一、基本案情 2011年5月23日凌晨,被告人刘某与张某(另案处理)得知其朋友王某在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的某发屋被唐某等人砸毁后,遂赶到发屋去查看。不久李某等十余人赶到发屋,看到发屋被砸毁的情况,在场的人即共谋将唐某(实为谢某所开设)的"MY"发廊毁砸。  相似文献   
272.
我国刑法典对于故意杀人罪的条文设置比较简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适应性,但是由于故意杀人罪的行为类型复杂,侵犯的法益较多,我国应参照古今中外对故意杀人罪的条文设置,根据故意杀人行为侵犯不同类型法益,规定更为具体的故意杀人罪名,从而为现实司法提供更好的操作指南。  相似文献   
273.
任何监督的目的均在于给被监督者施以一种约束力量,以促使被监督者向着监督者指引的方向运行。法律监督就是在解决监督者所要达到的依法状态与被监督者的立法、执法内容或行为是否合乎这种状态的矛盾,从而保证国家的法律能够正确、统一地实施。庭审监督是检察机关作为监督主体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法律不受侵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刑诉法规定而对庭审活动的违法情况予以及时纠正,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就是庭审法律监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74.
闵捷  傅强 《犯罪研究》2005,(3):76-77,80
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刑法规定的防卫过当罪过形式不可能由过失构成,而只能表现为故意,且只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275.
史乃兴 《德国研究》2004,19(2):71-75
期待可能性理论首先产生于德国,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它适法行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根据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应减免处罚;通过对主观罪过的影响进而影响刑事责任的有无或轻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因素可为我国刑法借鉴.  相似文献   
276.
金融犯罪主观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学武 《法学杂志》2004,25(1):22-24
我国《刑法》分则中的事实明知规定,并不必然代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分则中的明知规范未必尽皆为故意犯罪设定。但是,《刑法》中关于金融犯罪的主观特征中的明知规定却都为故意犯罪所设,且都具有双重明知故意特征。还要注意金融犯罪中的间接故意犯罪发生“目的犯”的一般与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277.
遗弃罪法益的变化使交通肇事逃逸致死问题的定性变得复杂化。在交通肇事移动逃逸致死时 ,除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之外 ,还涉及到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与 (移置 )遗弃罪的界分。对此 ,应通过违反作为义务程度的强弱判断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 ,从而准确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278.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刑法规范的认识,这一问题历来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对于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有故意说和择一说等之分。而有的学者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结合起来,采用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择一说。但择一说难免也有其缺陷,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有了社会危害性认识,或违法性认识就够成犯罪,可以说构成犯罪的动因基于违法性认识,但又不完全等同违法性认识,本文试图用底线这一说法以涵盖违法性认识基础上的足以构成犯罪的主观动因。  相似文献   
279.
郑景青 《法制与社会》2011,(13):57+61-57,61
在办理诈骗类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在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情况下,对其诈骗的主观故意的认定成为案件办理的一大难点。而“主观见之于客观”,如何通过客观行为合理推断其主观故意就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一实际案例,试就该问题作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0.
从原因自由行为的角度,以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理论,讨论了醉酒驾驶罪的罪过认定,认为交通肇事中的醉酒驾驶的主观方面应该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